槓桿炒股 拆解爆倉風險邏輯 李聲揚:上市公司有債 借錢買其股就是雙重借貸
發佈時間:06:00 2025-10-05 HKT

首先講明,題目講的「不要槓杆投資」,主要是講股票債券,也可以包括黃金和比特幣。廣義來說,就是大家在銀行或券商那些戶口,提供的孖展額度。當然也有人申請稅貸或私人貸款去投資,甚至將自住樓加按,皆屬本文討論範圍。但借錢自己做生意,以及買樓,則是另一回事。
筆者不是生意人,就不詳細評論,但的確不少人相信借錢生意才做得大,而且在好景時也真的可以極速令財富增長(主要是拿去買樓)。至於買樓方面,由於單價太高,不少人真的不能等到可以「full pay」才買樓,所以這也是無可奈何。況且,和很多恐怖都市傳說講法不同,自住樓即使跌價,就算跌到負資產也好,只要準時供款,銀行極少極少會「call loan」。可是借錢買股票債券之類,就是另一個世界了。
槓杆投資正是倍大風險
不應借錢買股票,有很多原因。首先是不少上市公司本身就有借貸,若你去借錢買,就是雙重借貸。另外,有些人極之奇怪。他們認為自己不能承受風險,所以買債券。但他們又嫌債券回報低,所以用槓杆去倍大回報——看到了問題沒有?本身明明自己說不能承受風險,但槓杆正好就是倍大風險。講到尾,這些人是精神分裂,又或者太天真。就是又不想冒險,但又要高回報。若有如此美事,歡迎聯絡筆者。
不過更重要的原因是:借錢買股票債券黃金比特幣之類,若價格下跌,會被人「斬倉」。這種情況,在自住樓極少出現。至少筆者的自住樓,曾經跌價近半,卻也沒有甚麼問題。
筆者早前在Patreon和直播節目上,都分享過2008年自己輸身家的故事,在此不重複太多。筆者當年就是輸盡所有身家(百幾萬港元),然後倒欠銀行十幾廿萬,幸好保住工作,薪水也不錯,所以也不用很久就還清。
股災強制平倉「無仇報」
重點是,筆者當年其實買的不是垃圾股,都是大藍籌。但金融海嘯時,港股高位跌了近七成,不少大藍籌也一樣。只要有做槓杆,相信都難逃一劫。留意一點:不久後,港股就回升。若果沒有槓杆,根本筆者可以守到最後。問題是只要做了槓杆,你的信心再強也沒有用,銀行券商都會幫你強制平倉。也就是「無仇報」。
固然有些人,認為筆者可以早早「止蝕」。但真的嗎?跌市起初時,大家還是覺得「不要怕,是技術調整」,還是覺得會反彈,要止蝕談何容易。況且,「止蝕」的種種問題,筆者也曾經講過,本文不討論。
一個問題是:即使是美股巨企,例如Netflix、Facebook 之類,2022年時,也試過單日跌25%。若做了槓杆,單日輸一半不出奇。但如果「止蝕」,就全部錯過了之後的反彈浪。
未必人人有自制能力
槓杆還有一個問題:會上癮。很多人會講,做些少槓杆不是問題,事實上筆者現在也有。讀者心想,有無搞錯?自己都做,卻叫人不要做?非也。正如筆者也有參與足球博彩,但還是叫人不要賭錢。皆因筆者的槓杆額不算太多,投注額也不是太大,但很多人卻未必有自制能力。
銀行券商的孖展,真的很吸引,因為根本不用還本,只要還息,比私人貸款或加按自住樓好得多。10萬孖展,即使是7厘息,一個月利息才600元,食少兩餐飯都不止。問題是,輸錢皆因贏錢起。筆者當年也只是小試牛刀,但見股票升了,額度又更大,於是就叠加上去,買更多股票,然後更多股票又升值更多。財富的確是極速增長,但負債也是。到一個大浪打來,自然反艇。
而實則上,股災經常出現。美股天下無敵,但過去五年,都已經出現3次20%的熊市。不少人輸20%都叫救命,若加上槓杆,肯定夜晚睡不著覺。
所以,質疑者可以有眾多反駁理由。但若要一句講完,還是不要槓杆。
Patreon作者 李聲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