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1習慣易致中風/心臟病?研究追蹤近10年 揭心肌梗塞風險高47%

更新時間:15:42 2025-11-13 HKT
發佈時間:15:42 2025-11-13 HKT

很多人就寢時都有一些小習慣,幫助自己更快入睡、睡得更熟,但小心有些習慣可能反而傷身。外國有科學家經過近1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1種很多人都有的睡覺習慣,竟會令多種心臟病的風險大幅上升,當中心肌梗塞發生機率更恐增加47%。

睡覺時1習慣更易患心臟病 研究揭心肌梗塞風險高47%

夜間光照會擾亂晝夜節律,是已知的心血管疾病的潛在危險因素。英、美和澳洲的多位睡眠醫學專家針對了英國生物銀行一共88,905名參加者,進行了為期9.5年的追蹤研究,以了解不同的夜間光照程度對不同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之間的關連。研究結果發表於《JAMA Network Open》

開燈睡覺更易中風/心肌梗塞?

在研究中,參加者需在手腕戴上光感測器,24小時記錄光照暴露量。其中,夜晚被定義為凌晨12:30至上午6:00。結果發現:

  • 相比在較暗環境入睡的人,在中等光亮、較光亮和最光亮環境睡覺者:
    • 出現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分別增加12%、20%和32%。
    • 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分別增加20%、27%和47%。
    • 出現心臟衰竭的風險分別增加15%、21%和56%。
  • 在最光亮環境睡覺者,比起在較暗環境入睡的人,出現心房顫動的風險上升32%,中風機率亦高出28%。
  • 當越長時間在夜間光照越明亮的房間睡覺,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越高。
  • 排除了糖尿病、高血壓、高BMI、高膽固醇、睡眠時長、輪班工作等因素後,夜間光照仍然與中風以外的心血管風險提高有關。

研究人員解釋,夜間光照越強,心血管疾病風險越高的現象,可能與生理時鐘混亂引發的各種機能失調有關。生理時鐘被干擾的影響包括削弱身體處理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引發第2型糖尿病、使血液呈高凝血狀態,以及夜間血壓升高,長期將增加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動脈粥狀硬化、血栓、缺血、心律不整等風險。

惟此研究屬於觀察性質,故無法證明光照與心血管疾病間的直接因果關係。研究人員也無法得知光照來源,例如是否來自電子產品的藍光刺激。不過,研究結果表明,夜間光照影響重大,建議長期保持不干擾生理時鐘的照明習慣,幫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還有哪些睡眠問題可能令心臟病風險上升?

重症科醫生黃軒曾列出4大睡眠習慣會增加患糖尿病風險,當中就包括開燈睡覺。而糖尿病正是心血管疾病的重大誘因之一。以下是其他3種令人更容易有糖尿病的睡眠問題:

  • 睡眠時間不足:若每日睡眠時間只有5小時,患糖尿病的風險會顯著增加16%;每日只睡3至4小時,患糖尿病的風險則高達41%。只有每日睡滿7小時,才會降低患糖尿病的風險。
  • 睡覺時打鼻鼾:睡眠窒息症患者的體內血糖和胰島素阻抗會增加,引發糖尿病風險也增加31%。
  • 晚睡晚起:早睡早起的人患糖尿病風險為27%,而晚睡晚起的人患糖尿病風險則增加2倍以上,高達56.8%,可能原因是生理時鐘失調擾亂體內的分泌平衡,引發糖尿病。

延伸閱讀:床單用錯顏色恐失眠?醫生教必選2顏色入睡速度快30% 1原因不推薦白床單

---

相關文章:

網傳「手指貼退熱貼」易入眠?醫生拆解潛在風險 1類人誤用或溶血致命

比吸煙/肥胖恐怖!研究揭睡覺常發1種夢 早死風險增3倍 愛午睡也中招?

50歲以下心臟病發病率增 拆解4大非典型先兆 睡覺現1狀況增28%風險

晚睡不等於熬夜?2點前睡最健康?中醫揭最佳入睡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