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歲醫生患胰臟癌 抗癌期間仍家訪病人:盡己所能直到生命盡頭
發佈時間:11:30 2025-11-19 HKT
日本一名64歲從事臨終關懷的醫生,自一年前患上胰臟癌後,雖在抗癌期間有各種副作用和不適,但他依然把照顧病人放在首位,直至手術之前也繼續出診探訪病人。面對疾病和生命,他堅持盡自己所能,即使有時候會有點艱難,也表示要好好活到最後一天。
64歲醫生患胰臟癌 抗癌期間家訪病人:盡己所能直到生命盡頭
根據日媒《長野放送》報道,今年64歲的消化內科醫生瀬角英樹在2024年8月,因為持續感覺疲倦,進行了腹部超聲波檢查,最終確診了胰臟癌2a期。不過,他選擇一邊抗癌,一邊繼續救治患者。即使服用的藥物導致頸部長了大片皮診和痕癢,但他仍然在身為藥劑師的女兒的協助下,持續提供上門診療服務,直至同年12月進行手術前為止:「我不想輸,不想告訴對我寄予厚望的病人『我不行了』」。
瀬角醫生在新冠疫情期間,在長野縣松本市開設了一家診所,專門提供上門診療及臨終關懷服務。他在多年來與末期患者相處的過程中,了解到不少病人希望在家中在家人的陪伴下度過最後時光。尤其在疫情期間,能夠在醫院陪伴家人和愛人的時間更受到限制,因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家中接受治療。
在開辦診所3年後,瀬角醫生確診了癌症。為了需要診療和照顧的病人,他在術後還在康復治療期間,就重新回到崗位上。其女兒雖然擔心,但也尊重父親的意願:「他是需要工作才能活下去的人,希望他盡可能做到最後一刻。」
由於病情和治療導致食慾下降,他體重減輕了約10公斤,更出現體力下降和手腳麻痺的狀況,感受到和其他病人一樣的痛苦、不適和焦躁,但重新工作給予他努力抗癌的勇氣和力量。瀬角醫生照顧的病人們對於他復出,亦感到開心和受鼓舞。
瀬角英樹醫生很感激自己多活了一年,因此必須珍惜生命。而能夠支持人們「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就是他認為生命的意義。「作為癌症康復者,能夠走得多遠都是挑戰,我想盡我所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直到生命的盡頭。」
胰臟癌位列本港第4大致命癌症 甚麼人易中招?
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資料,胰臟癌為本港常見癌症,死亡率排第4位。單在2023年,本港已有918人死於胰臟癌,危險程度不低於肺癌、大腸癌、肝癌等常見癌症。
醫管局指,胰臟藏於腹腔深處,在胃部與大小腸等器官後面,胰臟癌是入侵性強的癌症,由於在胰臟的惡性腫瘤位置隱蔽,初期病徵並不明顯。不少患者至胰臟癌症晚期才發現患病,影響存活率。進行手術切除腫瘤後,復發率也比一般癌症高。醫學界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胰臟癌的成因,惟可能與胰臟細胞的異常增生有關。大多數的胰臟癌都是源於胰管上皮細胞的腺癌,較常發生在65歲以上人士身上,其他風險因素如下:
- 種族:黑人的風險較高
- 性別:男性比女性有更高風險
- 抽煙:吸煙者比不吸煙者患上胰臟癌的機會高出大概2至3倍
- 糖代謝異常:糖尿病可以增加患上胰臟癌的風險
- 超重:超重的人有較大風險
- 飲食:長期過量進食動物脂肪和少吃蔬菜和水果會較易患上胰臟癌
- 化學品:長期接觸殺蟲劑後、石油或染料
-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患上胰臟癌的機會比非患者高出2倍
- 遺傳性胰臟炎:遺傳性慢性胰臟炎會增加胰臟癌的機會,但非常罕見
- 慢性胰臟炎:常與胰臟癌一同發現,但不一定是導致胰臟癌的原因
胰臟癌有何常見症狀?大便出現這顏色屬警號
如何及早發現胰臟癌?醫管局提醒日常多留意身體有否出現以下症狀,隨時是身體患上胰臟癌的警號:
- 上腹部出現與飲食無關的持續疼痛,並會反射至背部
- 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等腸胃障礙現象
- 出現黃疸、皮膚搔癢、大便呈陶土色
- 體重短時間內銳減
- 上腹部出現固定、堅硬的腫塊
- 腹水
胰臟癌病人常見的併發症有以下幾項:
- 黄疸
- 疼痛:當腫瘤擴大壓迫神經, 腹痛會加劇
- 嚴重體重下降,進食情況差的病人可能需要鼻胃管餵飼或靜脈輸入營養補充品
延伸閱讀:胰臟癌年殺逾900港人 多吃3類食物降30%風險 按這穴位護胰臟
---
相關文章:
呼吸30秒檢測胰臟癌風險 最快3天知結果 專家:50年最大突破
55歲男子腰痛揭患胰臟癌晚期 1類病人患癌王機率高8倍 醫生列5徵兆自測風險
60歲婦患胰臟癌晚期 被判剩3個月命 做3件事7年不復發!必飲1款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