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扮演內企出海橋頭堡

更新時間:03:00 2025-11-24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11-24 HKT

  在國際經貿格局重塑與企業全球化布局加速的背景下,香港以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獨特地位與離岸人民幣樞紐優勢,成為內地企業出海不可或缺的「超級聯絡人」。香港以自身國際接軌的普通法體系、低稅營商環境、自由流通的資本市場及滬深港通等聯通機制,為企業提供了合規保障、融資便利與風險規避的全方位支撐。星島新聞集團將舉辦「中國宏觀經濟暨大灣區融合論壇2025」,聚焦「企業出海」核心議題,將解釋內地企業如何以香港為跳板邁出國際化第一步,探討香港如何發揮綜合優勢助力企業規劃出海策略,以及港企如何憑藉科創孵化與全球網絡深耕海外市場。與會專家將提出實戰建議,助企業在大灣區融合浪潮中築牢出海根基。
特首政策組研究策略專家組成員、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毛振華認為,在當前國際經貿格局重構、出海成為企業必由之路的背景下,香港憑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橋頭堡」角色。
港與國際接軌環境成核心優勢
  毛振華指出,香港的核心優勢能為企業提供與國際接軌的穩定環境,首先香港普通法體系能與國際商務高度契合,而且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位居全球前三,其仲裁裁決可於172個國家地區直接執行,為企業解決跨境糾紛提供高效可靠的保障。此外,香港實行零關稅、無外匯管制,也是企業規避關稅風險、優化供應鏈布局的首選地。加上香港IPO規模再登全球榜首,成熟資本市場能滿足企業融資、結算等多元金融服務需求。
  毛振華強調,香港無論在金融服務、法律合規、供應鏈優化及作為區域協同支點等都能為企業出海護航,未來只要持續發揮金融、法律、人才、仲裁、教育等綜合優勢,為中企出海發揮「超級聯絡人」角色,定能讓企業出海之路走得更穩、更遠。 
「出海專班」助對接專業網絡
  政府投資推廣署助理署長李淑菁指出,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香港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理想跳板。為此,政府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協助企業對接香港頂尖專業服務網絡,包括引薦三大發鈔銀行、四大會計師行等機構,提供上市集資、稅務籌劃等國際化服務。同時支持企業在港設立財資、研發或供應鏈中心,善用香港資金自由流通與低稅制優勢。
  李淑菁強調,香港的角色已超越行政支援,更在戰略層面為企業出謀獻策,例如透過結合綠色金融等趨勢,為企業量身訂製出海路線,並憑藉全球網絡組織「組團出訪」,協助對接海外夥伴。對港企而言,香港可憑藉國際創科中心的優勢,通過「香港金融科技周」等活動吸引全球投資,並利用北部都會區對接大灣區產業鏈,同時善用政府網絡「鋪路搭橋」深耕海外,例如率團參加曼谷「Techsauce全球峰會」,助綠色科技等初創企業開拓東南亞市場。
  她總結,香港將透過「科創孵化」與「國際網絡」的雙輪驅動,為港企提供從資金、技術到市場的全面支援,助企業不僅「走出去」,更能「走進去」全球市場。 
目標市場由歐美擴至全球南方
  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環球事務)兼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鄧希煒教授認為,企業出海策略已從「中國+1」轉為「美國+1」,出海企業不僅限於尋找生產基地或擴大產能,而是積極開拓新消費市場。關鍵轉變在於從過往出口半製成品至歐美加工,轉為將成品直接由中國銷往目標市場。同時,出海地域從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成熟市場,擴展至老撾、柬埔寨、中亞、中東乃至南美等新興地區,各行業依自身優勢開拓獨特路徑。
  鄧希煒認為,在此過程中,香港憑藉「一國兩制」、國際化地位、自由金融市場及專業服務等制度優勢,成為企業出海的重要依托。然而,隨着企業出海目的地已從歐美轉向東盟、中東、東歐、中亞、南美等「全球南方」經濟體,香港的角色也需從中西橋樑轉型為聯通全球南方的對接平台。他建議,香港需加強對這些地區文化、宗教及社會資源的認知,培育熟悉當地的人才,建立更廣泛的國際商業網絡。他又補充,政府已積極成立出海專班,推出一站式出海服務平台,涵蓋金融、法律、會計、風險管理、人才配置等,相信長遠可見成效。
三跑增加運力 鞏固國際地位
  機場管理局商務執行總監陳正思認為,香港憑藉獨特優勢,長期擔當內地與世界的「雙門戶」。香港國際機場作為國際航空樞紐,航網覆蓋全球逾200個航點,5小時飛行航程可觸及全球半數人口,貨運量更連續14年位居全球首位。隨着三跑道系統啟用,機場年客運能力達1.2億人次,貨運處理量達1000萬公噸,進一步鞏固其國際地位,成為內地企業出海的理想「橋頭堡」。
  機管局善用港珠澳大橋發展多式聯運,便利大灣區旅客經香港出行。貨運方面,大灣區約七成國際空運貨物經香港出口,「香港國際機場東莞空港中心」預計2027年全面運作,年處理貨物量達100萬公噸,協助企業透過香港航空網絡走向國際。配合全球電商趨勢,多間物流營運商於機場島擴建設施,包括菜鳥智慧港及DHL中亞區樞紐中心等,為內地企業拓展市場提供高效物流支援。
  機場城市項目SKYTOPIA將發展為集商務、會展與文化於一體的世界級地標。項目重點包括打造全港首個融合創作、鑑賞與交易的藝術生態圈,強化香港作為世界第二大藝術品交易市場的地位;同時於機場海灣設置逾500個遊艇泊位,建成全港最大型遊艇停泊設施,把握全球高端旅遊及內地「遊艇自由行」消費趨勢。SKYTOPIA將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開拓新市場的重要第一站。
期待更多內企在港設立據點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兼任教授陳家強指出,企業出海已非新話題,早於十多年前已取得顯著成功。香港具備先決優勢,憑藉其國際資本市場與網絡的優勢,為內地企業提供更便捷、低成本的融資渠道等,但這些條件並非香港獨有,如今眾多內地企業基於自身營運與投資需求,已紛紛布局海外市場。香港需要進一步思考,如何提供更全面的出海便利支持,持續擴大影響力。他對香港這一潛力充滿信心,畢竟香港在交通聯絡、文化融合等方面的對外優勢更為突出。他也期待有更多內地企業選擇在香港設立分公司或經營據點,通過這一布局長遠提升在海外市場的綜合影響力。 
  隨着中美貿易戰的開始,環球政治經濟形勢改變,視野應當更廣闊,陳家強稱需要思考如何能超過歐美市場。在當前地緣政治變局下,他強調內地企業須深化與中東、東南亞、拉美及非洲等新興市場的經貿往來,實現從「金融出海」到「實體出海」的轉型,香港也必須順應此趨勢。
  他重申,金融是香港無可替代的核心優勢,必須先鞏固此基礎。對於論壇,他期望聚焦於內地企業的具體成功案例,例如在哪些市場與行業出海成功、哪些領域投資更為重要,以及香港政策應如何務實調整以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