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新丁出糧 宜留2成儲蓄

更新時間:03:00 2025-09-27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9-27 HKT

  每年9月,一批大學畢業生成為「職場新丁」,隨之而來便迎來人生的重要一課。拿到第一份全職薪水後,該如何管好自己的錢包?年輕人亦可能懷着搬出去獨立生活、遊歷看世界,或是儲錢創業等目標,努力工作及儲蓄之外,如何捉緊機會投資增值?理財專家傳授 「Fresh Grad 理財第一課」。
  不少職場新人拿到第一筆全職薪金,在獎勵自己之餘,儲蓄規劃也相當重要。有統計指2025年首季本港大學畢業生人工中位數為19500元,撥出多少儲蓄較合適?認可財務策劃師李澄幸建議,一開始的薪水至少預留20%的收入作儲蓄。如果條件許可的話,可逐步調高儲蓄的比例。
  至於開展投資計劃,李澄幸建議,先建構一個大約半年至一年生活開支的「應急錢」,之後才再此基礎上開始投資,並切忌「孤注一擲」,宜分散於不同的資產,例如港股、美股、債券等。假如自身沒有分配特定的比例,一般可考慮8比2,即80%為股票,20%為債券,可適度進取一點。
進取者可提升股票比例
  年輕人亦可依據自身理財心態靈活部署,李澄幸舉例,若投資取態較穩健,投資組合的債券比例可適當提升;反之,若渴望獲取更高收益,便提升股票比例。但他提醒,職場新丁應釐清自己未來的財務目標,再回頭檢查目前採用的策略與預期回報是否匹配。
  除了常見的股票、債券投資產品之外,近年不少年輕人熱捧加密貨幣。雖然比特幣近日重回11萬美元水平,但今年來升幅仍有17%。對於高回報的加密貨幣,是否值得年輕人投資?李澄幸不反對年輕人買加密貨幣,惟他們需要回歸到基本的財務目標,例如在投資前考慮投入的資金何時會用到。他提醒,主流資產管理基金的加密貨幣比例約為10%,年輕人可以參考該比例分配自己的投資組合。
  月供指數ETF儲錢可謂「傳統智慧」,李澄幸亦認為月供是適合年輕人的好策略,皆因這類定期定額的儲蓄方式享受平均成本法,可降低投資風險。不過他提醒,月供不是「萬能」,投資者要慎選投資目標,故月供股票基金、ETF等,較月供個別股票穩定。數據顯示,追蹤納斯達克100指數的QQQ和追蹤標準普爾500指數的VOO,10年年度化回報分別為19.4%和14.56%,遠高於市場長期平均水準。他強調,年輕人應建立儲蓄習慣,先儲蓄再消費。投資應以長遠思維部署,過度短炒甚至採用槓桿均不合適。
妥善分配家用及學貸
  當然,薪水不可能只用作存款以及投資,年輕人還需應付諸多瑣碎的支出,包括家用、學貸及保險等。事實上,網上關於討論家用的話題已屢見不鮮,甚至有一份家用計算表,最極端的情況下可以不給家用,而最好的情況則可以達到1萬元。
  有網民以月入2萬元作例子計算,假設父母及祖母健在;沒有兄弟姊妹;仍與長輩同住及吃晚餐,每月需繳付家用5120元,約佔收入25%。李澄幸說,如果是心意的話,參考公價無妨。但若是實際財務需要,舉例父母退休又沒有足夠的被動收入而需要支援,應該和父母溝通,釐定一個雙方都認為合適的比例。
  學貸方面,則涉及到新鮮人的預期回報和機會成本。部分年輕人較為保守,且對投資市場不熟練,只會將錢存放在銀行內。李澄幸認為,貸款通常會有一定的利息支出,因此可盡快還清貸款。假設年輕人有自己的投資方向或者預期回報,並有信心參與投資市場的話,便能夠盡早參與累積經驗,通常按時還款也不會有太大風險。他亦重申,年輕人需做好自己的長期投資規劃,同時兼顧還款。
  至於保險保障,他認為可以先審視自己的工作環境和狀態,有些公司的團體醫保較全面,便可避免重複保障,讓保費花得更值。若是自由職業者或自己創業,完全沒有保險保障的話,則需要準備合適的保險。他亦指出,保險不一定需要很高的保費,目前有很多網上平台,可以配置純保障型、沒有儲蓄成分的保險,保費相對廉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