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電動車電池回收廠明年啟用
發佈時間:03:00 2025-09-26 HKT

電動車在香港越趨普及,但一般電池壽命約8年或行駛16萬公里,退役電池該何去何從?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指出,政府正推動全港首間大型電動車電池回收設施,預計2026年上半年在屯門環保園正式啟用,由晉景新能控股(1783)旗下公司負責投資、建設及營運。晉景新能首席營運總監郭可兒接受本報專訪時介紹,項目建成後將專注於退役電動車電池的綠色處置,通過梯次利用及再生黑粉等多樣化循環利用方案,促進電動車電池回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隨着政府自2018年起推出「一換一」計劃以鼓勵電動車使用,並於2024年宣布將電動車首次登記稅寬減安排延長兩年至2026年3月31日,本港電動車市場正值快速增長的階段。截至今年7月底,香港電動車總數有約12.86萬輛,佔所有車輛總數的14.3%。
處理量大 尋找合適場地困難
郭可兒指,一般電動車電池「8年或16萬公里」就要退役,亦有部分有問題的電池,廠家會提早更換新電池,因此電池處理量很大。她提到,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尋找一塊合適場地很困難,幸好後來獲批香港屯門環保園一幅約10萬平方呎(9420平方米)的場地,並於2024年6月動工,目前基建工程已基本完成,預計2026年上半年投入營運。
逐一拆解評估 部分重新改造
郭可兒介紹稱,電動車電池體積較大,需逐一拆解內部眾多電池包,並檢查其健康狀況是否能繼續使用,評估後將其拆分為報廢部分和可再利用部分。若檢查後發現電池包的SOC(State of Charge,電池荷電狀態)和SOH(State of Health,電池健康狀態)仍具備再利用價值,會進行梯次利用。
所謂梯次利用,是指將已達到一定使用壽命、不再適用於原用途的動力電池,經過檢測、分類、修復或重組後,應用於對性能要求較低的領域。郭可兒表示,這類電池可被改造成小型儲能設備,成為新產品推向市場,例如太陽能儲能設備、用於露營的移動電源等。
轉化再生黑粉 可交易兼環保
若檢查後確認電池已報廢,會將模組中的電池和電芯送入工廠中的全自動生產線,根據不同來源分離出黑粉、銅、鋁及其他雜質。其中,轉化的再生黑粉可作為電池原材料重新利用,供應內地及周邊地區,實現循環經濟。
透過這條生產線,銅和鋁可直接在國際市場(如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進行交易。郭可兒表示,一塊電池包中約有60%的黑粉可作為原材料出售或作為再生資源再利用;在環保方面,本地化處理能顯著降低碳排放。據保守估計,該生產線的碳排放量將比傳統技術減少30%。此外,本地處理大幅縮短運輸距離,每噸產品預計可減少1.44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的排放。
郭可兒補充,過去晉景新能也有電池拆解業務,但電池數量有限,且過去通常將拆解後剩餘電芯運往韓國或日本處理,無法直接運送至中國內地。如今通過轉化為黑粉,所有電池均可在香港本地工廠處理,處理後的產物可送往大灣區再利用。
另一方面,由於香港市場的電動車種類繁多,包括Tesla、寶馬、比亞迪及平治等,每款車的電池類型(如磷酸鐵鋰電池、三元鋰電池)各不相同,處理難度較高;郭可兒指,正在研發一套可以適用不同品牌及類型電池的處理「體系」,未來希望能覆蓋到有需要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