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高分恐成「雙刃劍」
發佈時間:03:00 2025-04-03 HKT

隨着全球及本地市場越來越重視環境、社會及治理(ESG)績效,企業亦不斷努力提升ESG評分,藉以展現負責任經營模式與可持續發展理念。不過,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高ESG評分企業雖然可降低醜聞發生機率,但面對突發醜聞時,也可能會引發更劇烈市場衝擊,使股東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衝突更尖銳,形成顯著的「雙刃劍效應」。
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助理教授(研究)丁文治的最新研究顯示,高ESG評分企業在日常經營過程中,發生ESG醜聞機率顯著低於同行業中評分較低企業。然而,一旦這些企業不慎捲入醜聞,其對公司股價及市場信心所造成的負面衝擊,往往超出預期。
揭股價異常回報更負面
研究團隊採用了S&P、LSEG、MorningStar及MSCI四大知名ESG評級機構數據,從理論與實證兩方面深入剖析ESG評分雙重效應。一方面,較高ESG評分與較低醜聞發生概率呈正相關,支持「高評分即高責任」傳統認知;但另一方面,當高評分企業一旦發生醜聞,其市場反應顯得尤為劇烈,所引發的股價異常回報更為負面。這不僅令股東深陷失望,同時也加劇其他利益相關者,例如供應商、消費者及政府監管機構對企業治理和風險管控能力擔憂。
為解釋這一現象,研究團隊構建一個三階段理論模型,闡明企業在ESG投資上制訂最佳策略時面臨的兩難抉擇。模型指出,企業在考慮是否投入資本改進ESG評分時,須在兩個方面做出平衡。首先是風險降低效應,即投入必要資本,例如改善工作環境安全性、建立多元及包容管理機制、加強內部合規監察,以有效降低未來醜聞發生機率。
猶如「好學生」被罰更嚴
其次是市場懲罰效應,一旦企業由於高評分而被視作「好學生」,一旦出現失誤,市場對其負面評價及懲罰將更為嚴厲,可能令股價暴跌,從而對股東利益造成重大影響。
模型亦進一步指出,不同企業規模、初始ESG水平及市場ESG偏好差異,最終將影響其ESG投資策略選擇;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對部分企業而言,維持較低ESG水平反而可能更符合股東利潤最大化考量。
這項研究不僅豐富ESG理論文獻,同時為企業管理者及投資者提供重要參考。從企業角度而言,建立良好ESG聲譽固然有助降低醜聞風險,但在實際經營中,任何意外問題都可能引發市場更嚴厲懲罰。因此企業在推動ESG投資時,必須謹慎設計內部治理及風險管控機制,確保即使遇到突發狀況,也能減輕對公司形象及股價損害。
至於站在投資者角度,為保障投資收益,投資者不應僅以ESG評分作為唯一判斷指標,而應深入分析企業是否具備健全的公司治理機制,進一步確保高評分企業能否真正「免疫」未來可能發生的醜聞風險。
勿以ESG評分作唯一指標
該研究對政策同樣有重要啟示,政府及監管機構可考慮進一步提升市場及公眾對ESG理念的認同,並採取措施鼓勵企業在ESG投資上達到真正利大於弊的均衡,透過制訂更具嚴謹性的ESG資訊披露標準及提供相應優惠措施,便能有效協調股東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衝突,促進企業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