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停擺到尾聲 金融數據曝光禍福難料

更新時間:03:00 2025-11-11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11-11 HKT

  已持續接近40天的美國停擺鬧劇,近日終於露出解決曙光。美國參議院在香港時間昨日凌晨,以「僅僅熟」的60票贊成、40票反對通過一項臨時撥款法案,讓聯邦政府有短期資金重新開門辦公。但由於法案仍有待眾議院批准和總統特朗普簽署,預計還需要一兩日時間才正式生效。市場關注因停擺而延誤公布的多項重要經濟數據,會在何時及以何種形式重新發放。如當局處理不當,擔心會引起更大混亂。
兩黨權力鬥爭與選舉角力
  截至昨日,美國聯邦政府已停擺了足足39天,打破在2018年底至2019年初,特朗普首屆任期內創下的35天紀錄。停擺起因與過往一樣,因民主黨與共和黨無法就政府撥款法案內容達成共識。其中在共和黨佔多數的參議院,表面上理應夠票通過撥款法案,但由於民主黨參議員聯手發動「拉布」戰,通過輪流冗長發言來阻撓法案表決,希望逼使共和黨作出讓步。但後者在特朗普堅持下一直拒絕妥協,令停擺僵局維持了個多月仍未能解決。
  民主共和兩黨其中一項主要分歧,是應否繼續向《廉價醫療法案》下的基層醫保計劃撥款。特朗普與共和黨質疑廉價醫保長期遭到非法移民濫用,開支猶如無底深潭,必須大幅檢討以至取消。民主黨則不但反對叫停,還要求進一步加碼撥款,並將之與政府整體的臨時撥款捆綁。如同當年香港的攬炒派,將全民退休保障以至所謂的「五大訴求」,與特區政府的年度財政預算案捆綁。
  但其實停擺鬧劇拖延至今,已脫離單純有關廉價醫保或其他政策、開支的爭拗,演變成兩黨的權力鬥爭與選舉角力。特朗普欲將停擺責任推卸給民主黨,指責對方不顧美國經濟及民生利益。民主黨則反過來藉停擺攻擊共和黨,為日前舉行的多場地方選舉和稍後的國會中期選舉造勢。其中身為南亞裔伊斯蘭教徒的民主黨候選人曼達尼,在特朗普大力抹黑和打壓下仍勝出紐約市市長選舉,就被解讀為民主黨在今次政治鬥爭中獲勝。
  兩黨鬥爭不絕,企硬拒絕讓步,結果被犧牲的是美國民眾的利益。首當其衝是估計多達90萬的聯邦政府僱員,因政府無錢出糧而被逼放無薪假,另有70萬涉及緊急、必要服務的人員需要暫時無薪工作。該數字尚未計算相關的外判商員工,許多人因而手停口停。此外還有為數約4200萬,依賴「補充營養援助計劃」資助的低收入民眾,亦因政府停擺而面臨捱餓。
聯邦僱員航空業影響首當其衝
  經濟方面,停擺最直接影響的是機場運作。因部分空管人員被逼放假或拒絕無薪工作,令最近每日都有數以千計的航班取消,延誤升降的更超過一萬架次,對航空運輸及旅遊業造成沉重打擊。再加上之前的關稅影響,部分進口貨品已開始出現短缺。
  停擺的另一重大影響,是多項依賴聯邦政府部門定期收集和發放的經濟數據,包括9月和10月份的非農業職位數字和消費物價指數等,因停擺而未能適時公布。這些反映美國最新經濟狀況的重要數據,對於企業、投資者,以至聯儲局的議息決定均至為重要,牽動美國以至全球金融市場起伏。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日前就以「霧中開車」來形容停擺影響,令市場擔心該局會因而暫緩減息。
  隨着停擺已近尾聲,前晚的美股期指與昨日的港股均錄得顯著升幅,但後市的變數仍甚多。包括AI泡沫是否真正爆破還是只屬短暫調整,上述延誤發放的數據好壞,以及當局會選擇先行發放或已過時的舊數據(如有)、只發放最新的數據,還是以綜合方式一次過發放多項新與舊的數據,令投資者突然由一片漆黑變成面對七彩強光,均可能對市場造成不同的影響及混亂場景,禍福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