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高速演變 人類適應壓力有增無減

更新時間:03:00 2025-08-09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8-09 HKT

  OpenAI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GPT-5,據稱它在邏輯推理能力、錯誤率控制、語言風格等方面皆有明顯進步,能夠更好支援程式設計、寫作、醫療輔助等任務。近年來,不同科企陸續推出ChatGPT、Claude、Gemini、Grok、Deepseek等模型,同一間科企也不斷為自己的模型升級,競爭如此激烈,大家可能每隔幾個月便會看到一款新產品「應市」,尚未熟習正在使用的模型,下一個已經掩至。AI普及所帶來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但同時亦逼使人類面對越來越大的適應壓力。
新模型性能更勝從前
  OpenAI創辦人Sam Altman在介紹GPT-5時相當自信,他說,用GPT-3就像跟高中生聊天,用GPT-4則有如跟大學生聊天,當GPT-5橫空出世,交流的對象就變成博士級別的專家。這種說法也許有某種誇張之處,但說GPT-5較之前的模型更先進、更聰明,應該合乎事實。例如用家提出問題時,它懂得自行判斷問題的難度,選擇快速回答或啟動深度思考模式,過程中不必勞煩用家自行切換;過往有些AI模型一遇到不懂作答的問題,或會捏造答案,誤導用家,但這種情況發生在GPT-5身上的機會低得多,因此相對可靠,這是比較好的一面。
  兩年前ChatGPT出現時,大家驚歎於它在邏輯、語言、創意等領域的表現,很多科幻情節突然成為現實,連帶「學生被鼓勵作弊」「學生慌於思考」「人類將被取代」之類的說法亦流行起來。性能更勝從前的GPT-5發布後,人們的焦慮肯定有增無減,但這種消極態度是不必要的,因為我們可以選擇適應、駕馭和轉型。若將AI比喻為電腦,那可能有助說明——電腦的運算能力一定優於人腦,可迅速處理極其複雜、人類不擅長的任務,它取代人類了嗎?歷史證明沒有,起碼目前沒有。
  微軟最近有一個研究說,作家、翻譯員、電話客服、售票員等工種深受AI威脅,但實際上,受威脅只是工種,而不是人類,就像電郵令郵差失業,但原先擔任郵差的人其實可以轉型。至於學生作弊、不再思考之類的問題,可能性確實存在,解決之道在於引導年輕人自我增值,鼓勵他們掌握提問「AI博士」的技巧,視之為學習夥伴,而非卸責的工具,但這需要師長循循善誘,也需要更多政策支持。
不必陷入兩極對立陷阱
  古今中外,人類一直在探索可以幫助自己減少直接勞動的科技,每當新科技面世,人類總能享受到節省精力的好處,可騰出空間處理其他任務。現在有了GPT-5,不擅寫作的人可迅速克服這一缺點,甚至可以輕易寫出有深度的作品,結果他們不必在提升寫作能力方面投放太多時間之餘,又可獲得更多時間做其他擅長的事;當GPT-5可以更有效提供醫療輔助、解答醫療問題,那麼病人便不必事事求助於專業醫療人員,省卻不少金錢。這些進步對提升社會效益,有益處抑或有壞處?答案不言而喻。
  可以斷言,GPT-5肯定不是AI發展的終點,因為OpenAI還會不斷成長,同類公司也會因應這個競爭對手的成績,有更大誘因後來居上。當AI模型不斷推陳出新,一波又一波的適應壓力將會不斷出現。在這中間,大家不必陷入認同或批判AI的兩極對立陷阱,這是無意義的,正確的態度是適應、駕馭和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