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需疲弱拖增長後腿 力谷消費暢通經濟循環
發佈時間:03:00 2025-07-31 HKT

內地上半年GDP增速達5.3%,考慮到今年貿易保護主義升溫、中美經貿摩擦不斷,能夠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當前的逼切問題是如何做好下半年的經濟工作,這亦是近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和黨外人士座談會重點討論的課題,特別是內需疲弱,更有不少篇幅提及。國家正着力做強內需主引擎、暢通經濟大循環,如果做得不到位,我國經濟在下半年甚至更長時間內可能還會處於相對低迷的困局。
經濟結構亟待優化
去年內地經濟規模接近19萬億美元,體量已是非常龐大。但許多有識之士多年前已注意到中國經濟結構亟待調整和優化的問題,這主要是指中國內需長期依賴投資拉動,過分重視房地產和基建;而茁壯成長的製造業雖有利於支撐出口,卻因缺乏規範,引起所謂產能過剩和「內卷」的問題,嚴重擠壓企業利潤和創新。至於消費,過往一直受到忽視——事實上,內地居民消費僅佔GDP約四成,遠遠落後於歐美日的五、六成,所以中國仍算不上是一個「消費大國」。但要調整結構需時甚久,恐怕不是短期內可以一蹴而就的。當然,除了上述的結構性因素,近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劇,就業前景欠佳和房地產價格下跌之類的問題,確實也壓抑了居民消費意欲。
問題積累甚久,處置不當必會動搖經濟基礎。中央對此心知肚明,也有明確宣示。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言,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這番表態的背景是特朗普回朝前夕,中央顯然有通過增強內需以抵銷外需減少的考量,但這並不意味擴內需僅屬權宜之計,因為中央也希望將國內大循環搞好,構建新發展格局。在上述方針的引領下,內地去年至今已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緩解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出台育兒補貼等政策。這些措施旨在釋放內需潛力,方向正確,在一定程度上應可發揮正面作用。
政策須向消費領域傾斜
問題在於力度足夠嗎?似乎有疑問。鑑於外部挑戰仍在,中國有必要將國內大循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釋放內需潛力的措施需要更多,而不是更少。近日的黨外人士座談會提及「重點做好全方位擴大內需」,中央政治局會議則提出「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在擴大商品消費的同時,培育服務消費新的增長點」,完全有必要,市場對此亦有期待。但上述兩場會議沒有交代太多政策細節,我們希望中央適時公布好消息,提振市場和民眾信心。
中國本身有着非常優厚的條件——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擁有全球最大的中產群體,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消費市場,消費潛力巨大,而健全的供應鏈足以提供全國人民幾乎一切所需的產品……現在所欠的,只是在政策上對消費領域的進一步傾斜,從而將民眾的消費潛力充分釋放出來。
中美近日同意延長貿易戰「休戰期」,意味在出口企業任職的員工的失業風險相對減少;與此同時,中央表明要整治「內卷」,務求將企業競爭引導至比較健康的軌道上。在這些基礎上,倘若還有更多有利於促進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和意願的政策,那麼,中國經濟格局即使不是煥然一新,起碼可以得到更強的發展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