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能源戰 美國擁抱過去中國投資未來
發佈時間:03:00 2025-07-06 HKT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7月4日美國國慶日簽署實行《大而美法案》,凸顯其擁抱傳統能源石油,與中國積極投資新能源的差別,此舉不但不會如其所願振興經濟,更可能令美國在中美競賽上處於不利地位。此因特朗普在能源戰略上只圖擁抱過去,中國則投資未來,將令中國提升新能源技術、人工智能競爭力,更能維護經濟和國家安全,且推動國際外交。
同時影響人工智能競賽
特朗普利用《大而美法案》落實其以化石能源振興經濟策略,一方面清除土地鑽探和採礦的法規障礙、廢除甲烷排放的限制、容許車廠毋視燃油效率法規生產燃油汽車,令油公司成本下降、油價下跌,並重振美國汽車工業,另方面打擊新能源對化石能源威脅,廢除前總統拜登《通脹削減法案》給予電動車、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的補貼,只保留其中有利化石燃料公司的條款和津助。
對此,《紐約時報》大字標題《爭奪未來能源主導權之戰:中國正在領先》,指美國將在能源競賽輸給中國;該報專欄作家、《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更以「特朗普《大而美法案》讓中國再次偉大」為題,哀歎該法案讓14億中國人笑話美國。
《紐約時報》一向親民主黨,狠批特朗普不足為奇,但中美能源戰略上的差別,確多方面影響兩國發展實力。
其一,能源戰略關乎科技發展輸贏。新能源研發是高新技術重要高地,涉及太陽能、風能、核能、生物質能,以及電動車、電池等新能源應用產物。目前全球能源消耗中,8成為化石燃料,但其污染嚴重,和蘊藏量不足全球百年使用,故必須發展新能源取代。國際能源署預測,太陽能和風能到2035年,將成為電力的兩大主要來源,超越煤炭和天然氣。
中國十幾年前全力推動新能源研發,已取得相關專利近75萬件,佔全球52%,太陽能、電池、電動車更成為中國出口新三樣,且其高鐵、風能、核電技術正爭逐全球第一。
且新能源亦影響中美人工智能競賽。人工智能競賽既是算力之爭,亦是電力之戰,因其消耗龐大電力,對此,全球首富馬斯克去年底發文,指中國發電量近40年增長超過20倍,美國則不足1倍,令中國發電總量已倍於美國。《大而美法案》削減太陽能、風能發電補貼,研究公司「能源創新」預測,美國需興建造價高昂的化石燃料電廠,令電價到2035年將上漲約50%,不利美國人工智能競爭力。
其二,新能源關乎中國經濟發展權及國家安全保障。踏入廿一世紀,美歐面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曾試圖以環保為由,指責中國工業高耗能、高污染,加劇氣候暖化、油價高漲,要求中國遵守嚴格節能減排標準、繳交碳排放稅,以圖遏制中國發展。
「美麗中國」目標提早完成
對此,中國樹立「美麗中國」目標,全力推動環保節能,加快新能源研發,將2030年達到碳峰值目標,提早在2023年完成,成為全球環保模範生,且其主導的「太陽能組件逆變器併網技術標準」去年納入國際電工委員會標準體系,加強中國話語權。西方再不能以破壞環境阻撓中國經濟發展,只能另尋藉口指控中國新能源產品產能過剩。
此外,中國7成石油和3成天然氣消耗需靠入口,尤其依重海上運輸,若西方實行經濟制裁,或以軍事手段封鎖馬六甲海峽,將嚴重打擊中國油氣供應,威脅國家生存。中國發展新能源,減少依賴化石能源,是國家安全重要保障。
其三,新能源可成外交重要推手。特朗普再上任就退出《巴黎氣候協議》,現又全面擁抱化石能源、打擊清潔能源,加劇全球氣候暖化威脅,挫傷全球信任;相反,中國全力推動新能源取代化石能源,並與全球分享技術,協助各國發展清潔能源,減慢氣候暖化,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助中國拓展全球友誼。
在能源戰略上,特朗普擁抱傳統化石能源,圖以油氣供應,讓美國繼續操控全球,中國則投資未來,致力發展新能源。清潔新能源取代高污染化石能源,已成全球不可逆轉的趨勢,中美未來實力將因而此消彼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