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樂風口琴家何卓彥 重構本土主流生態 拓闊樂壇演奏空間
發佈時間:12:00 2025-11-27 HKT
「口琴是part of my life。」問及口琴對何卓彥(CY Leo)的意義,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我爸爸也吹口琴,所以我是從一出生就吹(口琴)到現在」,出生於香港的Leo,現為跨樂風半音階口琴演奏家、作曲家兼創作歌手。古典樂、爵士樂、流行音樂,各種不同的音樂風格他都信手拈來,舞台上游刃有餘的他,以口琴譜寫出生命故事,讓聲音在空氣中震蕩,在唇齒間響徹寰宇。
他的音樂之路,從10歲那年在亞太口琴節奪得首個國際獨奏獎項開始,便如火箭般竄升。短短9年間,他屢戰國際賽場,累積了17項冠軍寶座,其中最耀眼的莫過於兩度問鼎世界口琴節:2009年以15歲之齡勇奪半音階口琴獨奏青年組冠軍,2013年再度於德國世界口琴節中,摘下指定曲目組別的「世界冠軍」桂冠,成為第二位奪得口琴世界冠軍的香港人。
成為靈魂伴侶
Leo出生於音樂世家,父親何百昌是香港口琴協會和英皇口琴五重奏的創辦人,因此家中隨處可見的口琴成為他幼年時的玩具,「他(父親)教了我兩個月,然後就放棄了,怕父子會決裂。」因此自六歲起,Leo便跟隨香港口琴大師李尚澄習琴,後來再得到日本大師和谷泰扶指導,漸漸登上國際音樂舞台,嶄露頭角。
「小時候甚至會練琴練到哭。」Leo笑說,當時父親曾把他捉進房間練習「後半拍」,「練到好才能出來,我連續練兩、三小時,哭了還得繼續。」日復日、夜復夜下,口琴漸漸變成朋友,甚至昇華成靈魂伴侶,「音樂人的終極目標,就是讓樂器成為身體的一部分。」對他而言,口琴從不是父母強迫,而是自然融入生活,「拿起口琴時,就好像和它心靈相通一樣。」
入門易精通難
口琴常被認為「入門簡單」,但事實是否如此?Leo坦言,入門門檻確實不高,甚至可以說相當容易,「隨便拿一支口琴,幾分鐘內就能吹出一些簡單曲子。」問題正正就出在這裏,很多人因此誤以為口琴就是這麼簡單,但是當他們一碰到高階技巧時,就發現完全不是那回事,於是直接放棄,「所以我寧願大家一開始就覺得口琴很難,因為真正難的時候,它難過所有樂器。」
那口琴到底難在哪裡?Leo解釋,口琴難在「協調」,作為全世界極少數「吹吸並用」的樂器,大部分樂器只會教你怎麼「吹」,沒有教你怎麼「吸」,「或許能從長笛、喇叭,或其他吹奏樂器那裡學到吹的技巧,但吸的那一半在哪裏學呢?就是靠口琴自身的教學系統去學習,單是這一點就已經很難了。」加上樂器體積細小,卻要吹出和小提琴差不多寬廣的音域,因此每一個動作及氣流控制都必須精準且細膩,「很多細節說不清,只能靠自己反覆練習、用身體去記住。」
無編制無市場
在香港談起樂器,不少人會想起鋼琴、小提琴、吉他,口琴則鮮被提及,這是否代表它是一件小眾樂器?「看你怎樣定義小眾。」Leo表示,口琴過往在香港發展得十分蓬勃,「香港擁有全世界最強的口琴教育之一,我會形容是頭兩名。」在80年代,流行音樂帶領口琴發展,不過隨著經濟轉好,不少人轉向學習古典樂器,因此現在與鋼琴、小提琴等樂器相比,口琴的市場規模較小,也沒有其他主流樂器的地位,「口琴本身很年輕,它還未被很多人認可,或者認知它可以做到多深入的事情。」
除了演奏本身的極高難度,口琴還有一個更殘酷的現實:它從來不屬於任何古典音樂的傳統之中,「你就算吹到『曉飛』,都不會出現在交響樂團的編制內,沒有哪個大型機構會給你一個穩定的位置。」如果選擇不加入樂團,成為獨奏家這一條路可行嗎?Leo坦言很難,「事實上,這個市場根本不存在,樂團可能每年邀請三個小提琴、兩個大提琴、一個小號,什麼都行,就是不會有口琴,因為它從未是合作文化的一部分。」那不玩古典,轉戰爵士呢?Leo表示口琴也不在爵士的「正常設定」裏,「爵士的標準陣容是薩克斯、鋼琴、貝斯、鼓,也許加把吉他?」雖然偶有幾位大師用口琴在爵士界發光,但那只是特例,不是主流。因此,口琴手必須先證明自己,然後還要說服別人,「就算你吹得再好,也得學會證明你吹得好。」
香港音樂製作失衡異象
除了樂器本身的限制外,Leo認為留在香港做音樂也不容易,「大部分學習樂器的人,包括在傳統名校畢業的樂手,回到香港大部分都是教學為主,想實際『玩音樂』,是一件很難的事,所有人都難,結他也難、貝斯也難,想以『玩音樂』維生一直都是超難的事。」他認為現今香港的流行音樂圈太商業化,許多有實力的音樂人根本無法被大眾熟知,想成為成功的音樂人,就必須要擅長市場推廣與自我包裝。
他也觀察到,香港的藝術團體更傾向於邀請外國音樂家,而非推廣本地人才,「其實疫情時期是很好的,大家都不斷推出本地藝人表演,但疫情完結後,就不斷踢走這些人,變相香港的藝人完全不再入流,不斷要請外國藝人來到香港,但其實香港也有不錯的音樂家,為什麼不一起在香港建立一些計劃,然後帶出去?」他以自己與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的非牟利組織Music Lab為例,就是希望為本地新一代頂尖音樂家創造表演平台,在藝術領域上作不同嘗試,擴展香港的音樂聽眾群。
Leo的成功之處在於他對音樂的廣泛涉獵,他自豪地表示,自己可能是全球口琴家中涉足音樂類型最廣泛的一位,從迷幻搖滾到愛爾蘭民謠,再到中國風流行音樂,他幾乎無所不包,近年則專注在古典樂及爵士樂。他強調,對音樂的熱愛是他堅持的動力,就如同他這樣告誡學生:「你一定要超喜歡音樂才做音樂,不然很容易會走錯路。」或許這就是口琴體積並不宏大,聲音卻總能填滿整個房間的原因——因為那聲音不是來自樂器,而是出自吹奏者的呼吸、情感、甚至當下的心跳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