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香港話劇團新作 余翰廷論盡父與子|流水帳
發佈時間:09:30 2025-09-04 HKT

香港話劇團2017年首演法國編劇霍里安.齊勒(Florian Zeller)的《父親》,比2021年在香港上映的改編電影《爸爸可否不要老》早來多了,可說獨具慧眼。《父親》三度搬演後,香港話劇團再次演出霍里安.齊勒的劇作,這次選來跟《父親》同為「家庭三部曲」作品的《兒子》,由邱廷輝導演。「雖然劇名是《兒子》,但我的戲比『兒子』更多,十七場戲,我演出十五場!」經驗豐富、曾四奪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配角(喜劇/鬧劇)等獎項的余翰廷,不僅主演Pierre,還負責粵語校譯,斟酌語境和語感,對該劇有更深體會。
《兒子》談關係、相處、家庭、情緒。Pierre跟前妻育有一子,已跟女友組織新家庭,一天前妻告訴他,兒子有些不妥,不願上學,鬱鬱寡歡,Pierre決定讓兒子搬到他家一起生活,後來兒子狀況也似有好轉,以為Everything Under Control,事情卻朝想像不到的方向發展。「他是一位律師,習慣以各種策略應對不同事情,以為是幫兒子,可能把他逼得更緊。」Pierre對兒子的狀況,似乎避而不談,只覺得是情緒低落、正值青春期、可能失戀,很正常,「其實也是普通人面對情緒病的反應,沒理由一見到他不開心,就帶他見心理醫生吧?當事情愈來愈糟糕,才懂得正視。」現代人思維,有問題便去處理,要做些甚麼,「結果弄垮了他,還有自己。」
情緒起伏大
Pierre某程度上是個自私的人,喜歡了另一個女人,就放下太太與兒子,「但他的角度是,這是他的人生,忠於自己的追求,沒有錯。至於前妻、兒子,他就用自己的方法處理。能解決問題,就沒有問題。」父與子的關係,也是該劇其中一個探索,父親一些行為影響了自己,自己的行為又影響了兒子,以為不會成為自己討厭的他,以為做得比他好,卻逃不了「強迫性重複」,「是不是離婚,導致兒子有情緒病?不是那種直線關係,但上一代一定會影響下一代。」阿廷也有過一些人生經歷,跟Pierre的距離又近又遠,儘管處境不盡相同,「但有些糾結,我會理解角色的想法和感受。」他坦言這個角色難演,情緒起伏大,有很多細微之處,要做得很準確,或者要很理解才能拿揑。
《父親》觸碰認知障礙症,《兒子》的焦點,也是一個社會議題,「想大家知道情緒病,還有如何應對情緒病。」太多人用錯方法,以為只是處理情緒,譬如游游泳,就會開心起來,「但情緒病是一個病,需要吃藥,只要願意面對,不是沒辦法處理。」他不諱言也曾隱隱約約跟情緒病擦肩而過,當時十分悲傷,會「爆喊」,喝酒喝到睡在浴缸裏,幸好不久便回復正常,「做了那麼多年人,沒試過這樣子。」他覺得,最重要是聆聽和陪伴,很多事情,不一定需要找答案,「就在患者身邊,可能已是一個力量。」不建議,不批判,回到最基本最簡單的相處之道。
《兒子》
日期:9月27日至10月12日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查詢:www.hkrep.com
文:黃子翔 圖:香港話劇團、黃子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