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淑佩藝文涵養的深蘊淵源 由童年迷上粵劇到高唱《昭君出塞》
發佈時間:11:00 2025-07-24 HKT

猶記九年前,在「美食之最大賞」初識時任旅遊事務副專員的羅淑佩,同席評審,一起推廣香港的珍饈美饌文化。自此,於演藝場館,屢見她的身影。以我所見所聞,她傾心藝文,涉獵廣闊,舉凡粵劇之婉轉悠揚、古典樂韵之深邃磅礴、芭蕾舞姿之曼妙輕盈,乃至視覺藝術之斑斕萬象,皆為她所好。如此濃厚興趣與鑑賞力,源起何處?藉着她接受ArtCan訪問,我嘗試追本索源,或許可由她幼年時隨母親「睇大戲」,沉浸於大老倌的唱做念打、水袖雲肩之際,那方寸舞台的流光溢彩,早已悄然織就了其人生的藝文經緯。
羅淑佩藝文涵養的深蘊淵源 由童年迷上粵劇到高唱《昭君出塞》
香港演藝學院6月底舉行40周年校慶晚宴,特邀文化體育旅遊局局長羅淑佩登台獻藝,她引吭高唱一段《昭君出塞》,有板有眼,贏得滿堂喝采。事後她在社交平台發帖:「獻醜了!感謝演藝學院劇曲學院院長劉國瑛教授和樂團同學們的指導、耐心和包容,準備今次演出,讓我一窺你們的專業和認真,欣慰粵劇文化能傳承下去。」身為文化藝術政策掌舵人,以身作則,弘揚國粹。
為母購票 情繫粵韻
羅淑佩與粵劇結緣,絕非偶然。「小時候居於荃灣,荃灣藝術節每年春節都上演多套粵劇,當年買票要填表和郵寄支票。我細細個就幫媽媽訂票,然後跟着她觀賞大老倌的風釆。」自小耳濡目染,《昭君出塞》是陪伴成長之歌。「我聽了幾十年,那隻黑膠細碟,封套藍色畫上漫畫,應該是紅線女在1957或1958年的錄音,是我最喜歡的版本,我爸爸當年有一張,受潮發霉扔掉了。後來,我在大會堂看演出,在一樓小店找到一張,花了數百元買回來再聽,那是我由細聽到大的。」
琴音啟蒙 融貫中西
成長於公屋的羅淑佩,中學習琴,叩開了西方古典音樂之門。「當年傅聰(華裔英國鋼琴家,1955年獲得第五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來港,必然去荃灣大會堂舉行演奏會,因為音樂廳音效非常好,我買票去聽他彈奏蕭邦……當年他彈一部史坦威鋼琴,是傅聰親自去琴廠揀選的,所以他每次來香港都彈那部琴,現在琴是否仍在,我就不知道了。」
香港管弦樂團近年揚名國際,羅淑佩早就是忠實樂迷。「記得我中學時代港樂的首席小提琴手,是一位高高瘦瘦的外國人。每次音樂會開始前,他登台帶領其他樂手調音,我覺得很有型……小時候就買學生票去聽,長大之後繼續追隨港樂,也會去看香港藝術節。」此言非虛,我曾與她交流藝術節節目選擇的異同,而在演出期間偶遇她,亦是尋常。
巴黎藝蹤 沉浸尋美
本地精彩藝文盛事,羅淑佩很少缺席,縱使遠在外地的好節目,她亦爭取機會觀摩。就如7月她官式訪問法國,即使受時差困擾,她仍去看了芭蕾舞劇《睡美人》,並參觀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之中國瓷器珍藏、奧賽博物館之油畫雕塑,再訪巴黎聖母院。期間更與巴黎副市長、法國國家電影與動畫中心副主席及巴黎大皇宮主席會晤,共商港法文化藝術合作。
看她分享行程中的相片,聽她娓娓道來:「我去Bastille Opera House看《睡美人》,原因為支持團中一名香港男舞者,不幸他有一點輕傷,要休演,不能跳,但整個團都跳得相當好,水平很高。」我是舞蹈門外漢,聽她剖析:「例如男主角,怎樣分辨跳得好不好?可能是騰躍的高度、空中凝定瞬間的穩定、舉重若輕的細節處理。這舞劇出自雷利耶夫(蘇聯出身的男芭蕾舞蹈家和編舞家,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芭蕾舞男演員)的版本,大師離世多年,但他的確舞藝超群……」
熱忱深耕 涵養慧眼
訪談至此,我開始明白羅淑佩鑑賞力之養成,一方面來自父母自小的培育,二是歸功於她自身滿腔熱忱與不懈求索。「如何懂得欣賞藝術?分辨高下?不二法門在持續觀摩。」她寄語家長多攜子女接觸藝術:「學習之道,不在考級或演出機會,而在培養欣賞一門藝術的能力與興趣。一旦懂得,心生喜愛,自會樂於探索……不單止聽或看一個演出,多看幾個,就會獲取不同的體驗……」
看着她在巴黎遊走於藝廊的身影,記起2021年疫情過後,我曾參與策展上環「燕譽堂」一個名為「瞬間印記」的畫展,羅淑佩應邀蒞臨,見她細賞每幅展品。倏忽間,她駐足於一幅油畫前,凝神屏息,似與畫作靈犀相通。那份無言的感動,促使她收藏了那一幅畫。此情此景,至今記憶猶新。
今年1月ArtCan舉行首屆ArtCan Forum,承蒙她答允擔任主禮嘉賓並發表演說,給我和團隊莫大鼓舞,也讓論壇取得成功。近日我和團隊開始籌備於明年初舉辦第二屆ArtCan Forum,感念她對藝術之支持,不僅感動身邊眾人,更以行動證明:始於感動,終能喜獲藝術撼動心靈之美,以及對生命深邃之思。
採訪及撰文:ArtCan策展人劉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