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低音大提琴家賴康堯 叱咤國際樂壇載譽歸來 演奏會饗知音

更新時間:09:02 2025-07-11 HKT
發佈時間:09:02 2025-07-11 HKT

低音大提琴音色深沉渾厚,飽滿而富質感,共鳴透過琴身震動穿透空氣,觸及每一位聽者的內心。年輕的香港低音大提琴家賴康堯,正是被這份獨特音色與迴響深深吸引,決意踏上音樂之路,以琴弦訴說心聲,在國際樂壇綻放光芒。

始於偶然 音樂之路的啟蒙 

賴康堯與低音大提琴的接觸始於偶然,自幼學習鋼琴與小提琴的他,在英華中學面試中一學位演奏小提琴時,被音樂老師李寶龍看中,認為他的身形與手形更適合低音大提琴的演奏。於是,在啟蒙老師任景林悉心指導下,賴康堯開始探索低音大提琴的音律世界。相較於小提琴或鋼琴,低音大提琴的琴身龐大,演奏時需要貼近身軀,拉奏時共鳴深邃而悠長,震動彷彿將音樂化為觸手可及的存在,讓他一試傾心,奠定了音樂之路的基礎,「接觸到的面積比較多,我可以感受到更多的震動,可以有更好跟音色和音樂的接觸。」

這條音樂路的轉捩點出現在他15歲那年,當時他參加了由國際低音提琴家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assists, ISB)舉辦的比賽及活動,「它非止於一項比賽,反而好像一個樂器的展覽,有人賣琴、有人賣譜,也有一些老師來上課,比賽只是一個很次要的部分。」賴康堯回想,當時只是抱着「見識世面」的心態前往,向頂尖音樂家請教、交流,尋找進步的方向,「其實當時最主要的想法是去上課,跟那些老師交流一下,然後看看我自己有甚麼可以做得更好。」卻沒有想到成功在比賽中脫穎而出,奪得桂冠。榮獲如此佳績,也讓他不禁開始思索,以音樂作為終身志業的可能性。

遠赴重洋 追尋音樂夢想

完成中四課程後,賴康堯毅然放棄應考文憑試,隻身前往瑞士琉森,在盧塞恩應用科學與藝術大學師從Božo Paradžik教授,潛心鑽研低音大提琴技藝。隨後,他在蘇黎世藝術大學攻讀碩士學位,跟隨Duncan McTier教授深造,進一步淬煉音樂造詣。然而,賴康堯的音樂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尤其是在音樂競爭激烈的外國。他曾在瑞士、德國、荷蘭、意大利等地參加超過50次樂團面試,卻屢屢止步於首輪,甚至難以進入後續考核,「當時很多面試都只參加了第一輪,後面還有第二輪、第三輪,但我不是經常能進入。」面對接踵而至的挫敗,他坦言曾因屢次未獲錄取而感到灰心,「有時候會想,是不是選錯了?是不是不適合?」

然而,這些低谷並未擊垮他,反而成為前行的動力,「所有事情都有它應該要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除了繼續堅持之外,其實沒有甚麼可以做到。」正是這份不屈的信念,讓他沒有執着於失敗,反而堅定了下一次挑戰的決心,最終在德國北德廣播愛樂樂團(NDR Radiophilharmonie)贏得聯合首席低音大提琴手的席位,成功站上了更高的國際樂壇舞台。

ARD國際音樂大賽 從青澀到揚名

ARD國際音樂大賽,是德國最大的古典音樂比賽,也是同類型比賽中最大規模以及最具權威的音樂大賽。2016年,年僅18歲的賴康堯首次參與ARD比賽,將其視作挑戰技巧與音樂表達的試金石。惟初次參賽的他,卻在比賽中深刻體會到自身與國際頂尖音樂家的差距,「我看到很多人表演不同的作品,發現自己和其他的參賽者還有很大一段距離。」但這次挫折並未讓他氣餒,反而點燃了他追求卓越的決心,並立志在未來重返這個舞台。

時隔7年,賴康堯在2023年再次踏入ARD國際音樂大賽的舞台。熟悉的音樂廳、未曾改變的座椅顔色,彷彿時間凝滯,但站在台上的他卻已蛻變,不只音樂詮釋更為成熟,心理素質、自信與舞台表現力亦大幅提升,「我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包括音樂的處理、心理素質、自信,還有台上表達的能力。」最終,他榮膺第二名及觀眾大獎,更成為首位在此賽事中獲此殊榮的香港音樂家。然而,獲獎卻不是這趟比賽最大的得着,「比賽的意義不在於名利,而是為了自己的體驗和成長。」

誠實與熱情 砥礪前行音樂路

「誠實」一詞,是賴康堯形容自己登台時的信念:「必須要很誠實、很坦誠地把自己置於台上,告訴觀眾我要表達甚麼。」從12歲初識低音大提琴,到28歲在國際樂壇嶄露頭角,他對低音大提琴的熱愛從未消退。問及如何在漫長的音樂路上保持熱情,他答道:「對音樂的喜好和喜愛,除了自己的熱情之外,更來自於進步的回饋,要在過程當中看到自己是有進步的。如果看不到成長,熱情很難持久。」正是那些比賽的失利、面試的挫折,成為他成長的養分,讓他從失敗中汲取經驗,砥礪前行。

這條音樂之路,離不開個人的執着與努力,亦仰賴家人無私的支持。母親黄慧玲與父親賴永鏗自他展露對低音大提琴的熱愛起,便全心支持他的音樂夢想,「家人對我而言,一定、一定、一定是很大的支援。」正是這份來自家庭的溫暖與力量,伴他一步一腳印,走向屬於他的音樂宇宙。

展望未來,賴康堯計劃在樂團中繼續精進技藝,同時探索教學與獨奏的更多可能,將低音大提琴的魅力傳遞給世人,「我不會期待它變成熱門樂器,但我希望大家能從不同角度認識它。」琴聲與心跳共鳴,彷彿琴弦訴說心聲,訴說賴康堯以熱情與堅毅,拉奏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樂章。

低音大提琴的獨奏  詮釋無限可能

低音大提琴是樂團的「錨」,為樂曲帶來低音的和聲支持。然而,當它化身獨奏主角,其深邃而富張力的音色,足以撼動聽眾心弦。今月18日,賴康堯將在香港大會堂舉辦首場低音大提琴獨奏會,「在樂團中,我要配合其他樂手的節奏與表達,但獨奏會讓我有絕對大的自由空間,去表達自己的想法。」

此次音樂會曲目涵蓋巴哈的大提琴組曲、改編自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品,以及專為低音大提琴創作的獨奏曲,旨在呈現這件樂器的多重魅力,「主要是大家比較熟悉、出名的曲目」。他期待觀眾在聆聽後,能感受到低音大提琴的獨特音色,並對這件樂器留下印象,「我想透過這一次的機會,介紹這件樂器給大眾認識。」

慕尼黑ARD國際音樂大賽得獎者 - 賴康堯低音大提琴獨奏會

  • 日期:2025年7月18日
  • 時間:晚上8時
  •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 門票:$300、$220
  • 購買網站:城市售票網

文:葉泳心   攝:汪旭峰、Daniel Delang、Micha Neugebauer、Daniel Hoffmeyer、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