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險愈早買愈好?

在政府宣傳自願醫保後,大眾逐漸了解到醫保的重要性,因此很多人對醫保的疑問並非「是否買」,而是「何時買」。他們通常會得到同一個籠統答案,就是保險愈早買愈好,但到底為甚麼?其實不妨以逆向思維想想,當身體抱恙後才買保險,或待年長才買保險,究竟會有甚麼問題。

任何人投保時,保險公司會以公平待客原則進行核保,亦會以不同問題去了解投保人的健康狀況、病歷等資料,保險公司或會因應已存在疾病而拒保部份疾病,又或者會收取額外保費(俗稱「加Loading」),幅度可由25%至150%不等;當然加收150%額外保費已是十分嚴重,而有些個別情況甚至有機會被拒保。試想想為何保險公司需要進行核保,如大部分想買醫療保險的客戶都是因有病才買保險,買完保險之後就向保險公司索償,這稱爲「逆選擇」,這樣會導致賠償費用大增,最終令到保險保費增加,這樣對其餘的保單持有人並不公平,所以保險公司進行核保是為了保護所有保單持有人的利益,不會因一些人的「逆選擇」而受到損害。

所以投保人在購買保險時,需要以「最高誠信」原則披露個人健康狀況,即投保人必須向保險公司主動披露所有重要事實。假如投保人申請時虛報或漏報健康狀況,保險公司可以以投保人沒有披露「重要事實」為理由,拒絕賠償。所以任何人在投保時,一定要如實告知,避免日後賠償爭拗,以至大失預算。

別以為保險公司只會為嚴重疾病設限,部份常見的手術例如俗稱「通波仔」的血管擴張手術或慢性病也會影響投保成功率及保費水平。假若客戶被驗出肝酵素較平常人高,反映其潛在的肝病或其併發症風險的機會可能較高,保險公司有機會收取額外保費,可見設限與否的關鍵,在於投保人過往的病歷「有沒有手尾」需要跟進,或預計未來的發病機會是否比正常標準高。

另外,保險公司核保時,並不會只用準受保人提供的資料作為核保的唯一標準,亦會因應準受保人提供的資料要求準受保人進行身體檢查,從而評估現時身體狀況是否能夠承保。當年紀越大,身體出現毛病的機會亦會越高,因此市場便有「保險趁早買」的說法。但相對醫療保險趁早買,我認為保險更應是「趁無事買」。醫療保險不是你想買就買到,要趁你健康時才買到,但當保險公司進行核保及承保後,保險公司不會因你日後身體變差時加額外保費或拒保,尤其是自願醫保,政府規定保險公司一定要保證每年續保,給客戶一個安心。            

過去我接觸不少年輕人也心存僥倖心態,認為20至30出頭患有慢性疾病的機會較低,但事實上,很多疾病也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港大醫學院中風研究組的研究團隊在2022年公布中風患者的數據#,發現過去20年,每年因中風而入住公院的患者,約維持在13,000萬至13,500萬人;但當中年輕中風患者的數目,則由2001年的1,634人,升至2021年的2,176人,上升33%,其他慢性病也有類似年輕化的趨勢,讀者們不可不察,及早做好準備,是上上策。 

#https://www.med.hku.hk/zh-hk/news/press/20221027-increase-in-young-stroke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