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還要節制飲食嗎?|徐大基中醫師

古稀之年,老人的飲食安排備受關注,其中是否需要節食更是爭議焦點。俗語云 “千金難買老來瘦”,其意在強調老年人避免因肥胖引發諸多慢性疾病的重要性,但此 “瘦” 應是相對而言的健康體態,而非營養不良、肌體衰弱的消瘦。太瘦的古稀老人往往面臨諸多健康隱患,尤其是肌肉減少症的困擾。肌肉量的持續下降,不僅削弱身體力量,致使日常活動力不從心,如行走乏力、上下樓梯困難吃力,更嚴重的是破壞身體平衡感,大幅增加跌倒意外的發生概率。太瘦還容易引起內臟下垂、骨質疏鬆等不良狀況,一旦跌倒,極易骨折等嚴重傷害,且因身體恢復能力有限,康復進程漫長而艱辛,甚至可能引發臥床不起等一系列併發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

那麼,古稀老人還要節制飲食嗎?這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考慮。

從健康角度考慮:

●體重正常或偏瘦的老人:一般不需要節食。此階段身體機能衰退,營養吸收利用能力弱化,且研究表明大半老人存在營養不良。若節食,可能加劇營養不良態勢,對於患有肌肉減少症的老人尤為不利。伴隨年齡增長,老人肌肉量逐步流失,充足的蛋白質攝入至關重要,節食可能引發蛋白質缺乏,加速肌肉萎縮,進而影響肢體活動能力和平衡能力,提升跌倒風險。老人需要充足營養維持身體正常運轉,包括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蛋白質助力維持肌肉量,降低肌肉萎縮可能性;碳水化合物是身體能量的主要源泉;適量健康脂肪對維持細胞膜正常功能意義重大。

●超重或肥胖的老人:可能需要適度控制飲食,近似節食。超重或肥胖易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關節疾病等。合理削減高熱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攝入,如油炸食品、糕點、甜飲料等,有利於控制體重,緩解身體負擔。例如,減少食用油用量,避免過量食用動物脂肪,控制主食中精細糧食比例,增添粗糧攝入,以降低熱量攝取。

從疾病因素考量:

●患有糖尿病的老人:需在保障營養前提下,把控碳水化合物攝入,尤其蔗糖、葡萄糖等簡單糖類。需科學規劃飲食,定時定量進食,防止血糖大幅波動,此可視作一種針對性飲食控制手段。

●患有高血壓的老人:需管控鹽分攝入量,減少高鹽食物食用,如鹹菜、腌肉等。此類鹽分限制亦屬飲食控制舉措,有助於血壓控制。

●患有腎臟疾病的老人:可能需依據腎功能狀況,調控蛋白質等營養物質攝入。如腎功能不全時,過量蛋白質攝入會加重腎臟負擔,此時需適度削減蛋白質食物攝取量。

從生活質量層面斟酌:

飲食對老人而言亦是生活樂趣之一。倘若過度節食影響老人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如導致情緒低落等,則需慎重考量節食的必要性。可在確保基本健康的條件下,容許老人適度享受心儀食物。

同時,亦有觀點認同古稀老人稍胖些為宜。從抵禦疾病視角而言,略胖的身體能為古稀老人提供一定能量儲備。患病期間,如感冒、肺炎等常見疾病,或經歷小型手術、意外受傷後,身體恢復需額外能量支持。稍胖老人因有充足脂肪儲備作能量源,故而更具耐力應對,助力身體抗病和康復。針對部分慢性消耗性疾病,稍胖體型可起到緩衝功效,例如癌症病程中,身體能量消耗巨大,適量脂肪儲備可延緩因疾病所致的消瘦進程,一定程度上維持身體基本機能。

在保暖方面,隨年齡增長,老年人血液循環變緩,身體對溫度變化感知更為敏銳。稍胖身材可有效抵禦寒冷,脂肪良好的隔熱性能猶如天然 “保暖衣”,能降低身體熱量散失。寒冬時節,此額外保暖作用可助力老人維持體溫,減少因寒冷誘發感冒、呼吸道疾病等的風險。從防跌倒損傷角度看,稍胖老人身體脂肪和肌肉量相對豐富,跌倒時能發揮一定緩衝作用。如臀部、大腿等部位脂肪可減輕骨骼與地面碰撞衝擊力,降低骨折等嚴重損傷發生率。相比之下,過於消瘦的老人骨骼更為凸出,跌倒時更易遭受直接創傷。

因此,對於古稀長者,從保持合理稍偏胖的體重可以帶來較多的健康益處方面來看,則不必過度地節制飲食。至於部分需要較為嚴格控制飲食的病人來說,處理好合理飲食與適當用藥,包括應用中藥等方面的關係,就顯得十分重要。

 

以上資料供參考,如有需要可諮詢註冊中醫師。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