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手震更早出現!醫生教1個動作自測柏金遜症先兆 準確率達80%

更新時間:16:10 2025-10-26 HKT
發佈時間:16:10 2025-10-26 HKT

一個簡單動作竟可預知大腦疾病?德國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只要分析人體的這個動作,可提前近8.8年預測柏金遜症的發生,準確率更高達80.5%。有醫生引用這項研究推測,未來的智能科技手錶或可紀錄轉身數據,偵測大腦健康。

1個動作自測柏金遜症先兆 準確率達80%

重症科醫生黃軒近日在個人Facebook專頁分享,「轉身」看似簡單,但其實是全身最複雜的動作之一,需要大腦、前庭系統與肌肉的高度協調,是神經系統的高難度動作。他引述德國基爾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轉身」動作竟能提前近9年時間預測柏金遜症(Parkinson's disease)的發生。研究內容:

研究有何發現?

  • 933名51-85歲參與者佩戴智能手環,長期追蹤走路與轉身的動作數據。
  • 結果顯示後來確診柏金遜症的23人,早在確診前8.8年就已出現「轉身變慢」的異常。

柏金遜症先兆|準確預測逾8成 轉身速度成關鍵 

研究團隊結合年齡、性別與轉身速度建立的AI預測模型,準確率達80.5%;這代表只靠一個轉身的速度,就能偵測出大腦的早期警訊。研究中的關鍵數據是「峰值角速度(Peak Angular Velocity)」,即轉身那一瞬間最快的速度,參與者的轉身速度:

  • 健康人群:平均186.6°/秒
  • 潛在柏金遜症患者:平均162.9°/秒;且每年下降約2.68°/秒

柏金遜症初期,大腦控制運動的區域開始退化,最先受到影響的是需要高協調度的動作,所以「轉身慢」比「手震」更早出現,使其成為早期神經退化的敏感指標。

柏金遜症先兆|研究發現柏金遜症確診前6警號

研究人員也發現了,男性得柏金遜症的風險是女性的4倍;每增加1歲,風險提高約15%;抑鬱或智力對風險影響不大。柏金遜症的確診前警號:

  1. 確診9年前:聲音和臉部表情失調、轉身角度變差
  2. 確診8年前:手指開始抖動
  3. 確診7年前:手臂擺動惡化
  4. 確診6年前:走路開始不穩
  5. 確診4.5年前:下肢碎步、不均衡
  6. 確診4年前:平衡感消失、僵硬和四肢緩慢

柏金遜症先兆|柏金遜症早期5個警號

除轉身變慢外,黃醫生提醒,柏金遜症前期還有以下易被忽略的信號:

  1. 嗅覺變差、聞不到味道
  2. 便秘
  3. 睡眠時手舞足蹈
  4. 說話聲音變小
  5. 走路單臂不擺動

黃醫生表示,隨著穿戴式裝置(如智能手錶)及AI的普及,未來或有機會透過日常動作監測,偵測大腦健康,實現早期篩查,讓醫學從「治病」走向「預測健康」。

拆解柏金遜症6大常見症狀 

根據本港衞生署資料,柏金遜病是長者較為常患上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平均病發年齡在60至70歲之間,可分為原發性和誘發性兩類。惟大部分患病長者都是屬於原發性的,真正原因還未有一致的結論,目前知道是由於腦內部分神經系統功能受損,引致一些稱為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減少。

誘發性的柏金遜病,則是由於藥物(如長期服用一些止暈藥)、腦部受創、腦炎、多次中風等因素引起。一般而言,柏金遜病常見症狀包括:

  1. 震顫:初發時通常出現在一側的上肢,繼而影響其他肢體,最後可能影響全身的肌肉
  2. 動作緩慢:尤其在開始活動及轉變方向時最為明顯
  3. 關節活動顯得如齒輪般僵硬
  4. 面部無表情
  5. 步履出現變化
  6. 語調出現變化

根據港安醫療資料,柏金遜症並非突發性疾病,病情會逐漸惡化。當病情轉差至晚期時,病徵會由身體的一邊發展至兩邊,包括:

  • 步行時,腳部不能提起、失去平衡力、容易跌倒
  • 服藥後也會出現不自主動作
  • 藥力失效時,完全失去活動能力
  • 說話不清、吞嚥困難

按患者的退化速度,由病情轉差至失去活動能力,可快至5年,亦有可能長達10年或以上。柏金遜症雖然不會直接致命,但患者逐漸失去走路及吞嚥能力。除了容易跌倒受傷外,更有可能因吞食嗆喉而引致肺炎,對生命構成威脅。

柏金遜症可根治?如何改善病情?

衞生署指,現階段暫未有任何根治原發性柏金遜症的有效方法,但以下4大方式有助改善柏金遜症患者的症狀,減低病情對患者生活的影響:

1. 藥物治療

能幫助控制柏金遜病的病徵,改善患者的活動能力和減輕震顫的情況。藥物通常需要長期服用,切勿自行中止服用,否則可能會令病情反覆。

2. 物理治療

為患者評估活動功能和設計個人化復康運動計劃,提供肌肉關節、姿勢及步姿的鍛煉;指導正確位置轉移及助行器具使用技巧,增加患者活動能力,減低跌倒的機會。

3. 職業治療

分析患者起居生活及實際家居環境所遇到的障礙,使用輔助器材及改善家居佈置,減低患者的功能障礙,提高患者的自我照顧能力。

4. 心理輔導

患者容易有抑鬱的情況,所以家人的支持和安慰很重要。此外,照顧者亦可能因過度的壓力而感到沮喪。如有需要,應向專業人士尋求輔導。

資料來源:重症科醫生黃軒衞生署港安醫療

延伸閱讀:不止記憶變差!醫生揭4種眼神恐屬腦退化先兆 常眨眼或已中招

---

相關文章:

66歲女患柏金遜常跌倒 做1運動後行動自如更可減藥 80歲也做到!

40萬人研究證實!身體2部位脂肪多 患腦退化症柏金遜症風險高 這年紀最危險

男子沒手震但患柏金遜症 腸胃出現2大症狀也是警號

研究推薦7大超級護腦食物 腦退化風險降46% 這種水果每周吃3次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