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處理克隆氏症(下):辨證施治|呂兆陞中醫師

中醫治療特點為辨證施治,於疾病發展的不同時期,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以潰瘍性結腸炎為例,初期發病,症狀見泄瀉、便血、便膿、腹痛、裡急後重、發熱等等,多屬濕熱蘊結大腸,治療當以清利大腸濕熱為主,配合診斷所得擬方用藥。多用黃連、白頭翁、葛根等等。

但當病情進展,久瀉久痢傷及正氣,脾胃虛弱的情況加重。症狀則以泄瀉和虛弱乏力為主,腹痛隱隱,便膿血減輕,但身體精神狀態轉差。中醫治療則當以健脾祛濕止瀉,配合補益腎氣為治療原則。疾病發展常中,各種情況互相轉化,所以,中醫治療用藥會隨病情變化而有大幅改動。

正因治療原則比較複雜,而且炎症性腸病的病情變化較為快速,所以,如需以中醫治療,必需尋找合資格的註冊中醫師。

調節免疫功能

現代中藥藥理研究發現,部份中藥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其中包括抑制免疫功能,以及提高免疫功能兩方面。

關於中醫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國內多以傳統中醫理論當中的脾胃學說及腎與命門學說,論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原理。其中,脾氣虛弱的常見症狀如納差、泄瀉、腹脹、腹痛、低熱等等,常見於炎症性腸病的疾病過程當中。因此,於疾病過程當中,以傳統中醫脾胃學說及腎命學說為指導,配合現代藥理研究成果運用中藥治療,往往能收良效。

減低西藥不良反應

現時常用處理炎症性腸病的西藥治療,包括免疫抑制劑、激素、生物制劑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部份病人服藥後出現貧血、疲乏、易感冒、噁心嘔吐、腹脹、免疫力下降等等情況。中藥透過不同方向,例如補益氣血、健脾祛濕、益氣固表、補益腎氣等等,根據病人出現的不同症候,運用辨證論治的概念治療,改善症狀。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部分中藥具有良好提升免疫的功能。這一類中藥適合部份長期應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的患者,用以調節免疫功能,減少藥物副作用。

延長疾病緩解期

炎症性腸病的病程多呈發作性,多數患者於緩解期僅有少量,甚至沒有臨床症狀。中醫可以根據望聞問切診斷,判斷患者於緩解期的臟腑失衡狀態。如上所述,炎症性腸病的發病,是以脾胃虛弱或脾腎陽虛為基本。於疾病緩解期間,按照診斷所得,予以積極調節,可冀減少復發情況及復發時的嚴重程度。

而且,病人亦可按中醫師建議,平時積極調節身體狀態,提升體質。

常見中醫治療Q&A

Q: 患上炎症性腸病,能否服用有「提升免疫功能」的中藥(例如人參)?

A: 首先,中醫治病決定應用哪種中藥時,主要是基於病人臨床狀態,以望聞問切搜集資訊,分析病情。所以,即使同是炎症性腸病,不同時間,不同病人,不同情況之下,所需運用的藥物都會有所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論。

例如,部份病患因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或長期激素治療,導致免疫功能低下;或因長期胃口不佳納食太少,加上吸收不良,也會導致身體出現虛弱狀態。在上述情況下,中醫師就有機會使用具有提升免疫功能的中藥。另外,部分中藥對於免疫系統有雙向調節作用,例如生地黃、麥冬等等,也會在中醫辨證論治指導下應用。

而且,一般中藥處方會包括多種中藥,藥物配伍可以達致增效及減少副作用的目的。所以,中藥處方並不等同單味中藥的效果。

最重要,病患切勿自行服用中藥。如需中醫藥治療,請詢問註冊中醫師。

Q:中醫治療是不是一定要戒口?

A:中醫學累積了多年與疾病鬥爭的經驗,故此,對於飲食對人體的影響有著深刻的認知。中醫強調日常生活習慣對人體健康很大的影響。因此,中醫師除了給藥或針灸等治療措施外,也會建議病患改變某些不良生活習慣,以有利於康復。

總結說,筆者認為,忌口與否,並非取決於是不是看中醫。即使不欲接受中醫藥治療,我也會建議病患者尋找註冊中醫師,給予適切於病患者自身體質的飲食建議。

Q:中西醫治療能否一同進行?

A:中藥與西藥的交互作用,一直有實驗室研究及臨床研究正在進行。中西藥同用的情況,在國內外都非常普遍。而且,針對自身免疫性疾病,亦常以中西醫綜合治療達致增效及減少副作用的目的。但是,長期服用西藥的病人,服食中藥仍然應該採取較為審慎的態度。所以,如果正服用西藥,請勿自行胡亂服用中藥及其他補充劑,如欲服用中藥,請由註冊中醫師正式處方。

呂兆陞註冊中醫師

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理學碩士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