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的新年雜煮

中午過後肚子還是脹痛脹痛的,都怪自己一早起來,使吃了放了三塊烤年糕的年糕湯。在日本,新年有吃年糕湯的習俗。於元旦起的三天,年糕湯放的年糕每天多加一塊,取豐衣足食的好意頭。想不到好了意頭,不好了我的胃。

遷來日本近七年了,今年才開始有過年過得投入點。在日本過年,到神社參拜、封紅包、吃年菜,跟在香港過年時所做的差不多,只是過的是新曆年,就一直沒法投入。在香港時,新曆年的歡樂氣氛總是與聖誕混在一起的,是與朋友聚會的日子。在日本呢,則是最大的傳統節日,是與家人過的。

婆婆(丈夫的媽媽)每年年末都為做年菜忙得不可開交,訂長腳蟹,做紅白兩色的酸蘿蔔絲、小魚乾佃煮、竹前煮、黑豆……十數個菜,煮好塞得冰箱滿滿的。外嫁了的女兒帶著孫兒們來過年時,年菜整齊的盛在年盒裡,一屋子人,連續幾天都是吃那些年菜。因為要保存數天,味道做得較濃,而婆婆總是在大家的味蕾都被年菜的酸咸甜醃得遲鈍時,端出湯底清甜的年糕湯。

年糕湯在日本叫雜煮,簡單說來,就是在上湯內放入各種食材及年糕,各地的雜煮有各自的特色,例如京都的湯底調味是甜味的白味噌,香川縣的年糕裡有紅豆餡,廣島縣則會在湯裡放生蠔。每個家庭又有各自的調法及做法,有些家庭會把材料用別的鍋子煮好後,才放進上湯中,確保年糕湯上桌時,是清澈好看的。婆婆則喜歡把材料放進上湯裡直接煮,年糕在焗爐烤得微焦,再放進上湯煮,煮得軟軟爛爛,非常入味好吃。

去年年初孩子出生,突然便覺得要認真過節。暫時沒法像婆婆般費神做年菜,但至少可以做年糕湯。味道會住進記憶裡,因此尤其想做個「我們家」的味道,讓他長大後能從家的味道中得到安慰。湯底用了泡冬菇的水、昆布及柴魚片。材料預先煮好,泡在湯裡待入味,吃前再加熱。年糕用明火烤,焦味香一點。調味只用淡口醬油。口味很單純簡樸,明年來試做個層次豐盛一點的,慢慢摸索出最適合我們家的做法,長留在孩子心中的味道。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