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與精神健康

新冠疫情一浪接一浪,大家都疲累沮喪,筆者最近替NGO「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編印年報,年報內由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陳佳鼐榮休講座教授撰寫的一篇感言,卻提醒大家在疫情環境更需注意精神健康。

陳佳鼐教授在文中說,新冠流感病毒疫情,「其感染之迅速度與全球普遍性,很像是1918年H1N1的流感病毒疫情的縮影。因此,大家亟須借鏡於當時全球所累積的公共衛生社區操作經驗。如配戴口罩、使用消毒劑、保持個人衛生、保持社交距離、隔離感染人群、邊境檢疫或控制人流進出感染社區等等。」  

他又指出,今日全球性的新冠流感疫情,無疑是普世性的壓力源。「其對人類的影響不只限於心身疾病,更牽涉個人的生活與其他人際社區活動,如工作、家庭生活、社交活動、教育、旅遊、經濟等等。所以,討論新冠流感病毒與心理精神疾病,就應該瞭解這種壓力源對個人、家庭、社區所產生的衝擊。」

陳教授表示,這種衝擊,除了直接產生許多個人的負面情緒如恐懼感、情緒低落、睡眠問題、退縮或自閉行為外,也在社區內間接醞釀許多錯誤或扭曲的訊息(Infodemic),增加更多負面的情緒或精神疾病。  他又表示,「在精神醫學方面,可能會產生適應障礙,呈現焦慮、抑鬱、失眠、易發脾氣、或自殺念頭等症狀。進一步也可能衍生焦慮症、抑鬱症、或激發其他精神疾病與行為障礙。」

同時,新冠病毒疫情所帶來的封城與社交距離措施,也間接影響社區的大經濟環境;這些也會影響個人與家庭的心理精神反應,特別是已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士和低收入而正在生育的年輕家庭。  

以上重點是陳佳鼐教授在數月前撰寫,適逢上週Omicron令本港要再度收緊防疫措施、禁晚上堂食。市民精神健康問題相信即將浮現,大家對人對己都要關注呀!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