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聊FUN享 - 好處比副作用多 他汀類藥物有效降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 醫聊FUN享

香港人工作繁忙,長期外出用餐,免不了進食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加上缺乏運動,導致膽固醇超標的情況在香港愈見普遍,甚至出現年輕化的趨勢。心臟科專科陳智彬醫生指出,膽固醇屬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但由於沒有明顯病徵,患者容易忽略病情,增加併發心腦血管等致命疾病的風險,對健康造成極大威脅!
心腦血管的隱形殺手
陳智彬醫生解釋,膽固醇之所以與心腦血管疾病息息相關,是因為過多的壞膽固醇會在血管內壁形成粥樣斑塊,栓塞血管,引發冠心病或急性心肌梗塞,嚴重可導致猝死。如果堵塞腦部血管,還有可能引發中風,後果不容小覷。因此,必須控制好身體內的壞膽固醇水平。「現時,我們可透過計算個人風險因素,釐定壞膽固醇控制的目標水平。一般而言,對於確診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或曾接受通波仔手術的極高風險患者,壞膽固醇水平應降低至1.4mmol/L以下,甚至更低,才可有效減低病發風險。」
自行停藥可致病情惡化
事實上,要控制好體內的壞膽固醇水平,第一步當然要從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開始。不過,由於膽固醇不是單單攝取自食物,因此,部分受遺傳因素影響或屬高風險的患者,難以單靠飲食控制達到目標水平。醫生一般建議患者輔以藥物治療,雙管齊下以降低併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然而,部分患者對藥物了解不多,且擔心副作用而產生抗拒心態,每當出現輕微副作用或感到膽固醇水平已回復至目標範圍時,便自行減藥或停藥,導致膽固醇水平瞬間反彈,影響心腦血管健康。「對於是否可以停藥,主要取決於病人的具體病情,以及其所需控制的目標水平。假若病人屬低風險人士,經藥物治療和生活控制後,膽固醇水平明顯改善,醫生可根據病情考慮減少或停止用藥。然而,對於高風險患者,或無法通過生活習慣控制膽固醇水平的人,則需要長期服用降膽固醇藥物,以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併發風險。」
利大於弊 他汀類藥物助守護心血管健康
陳智彬醫生直言,他汀類藥物其實與其他藥物一樣,也有機會伴隨一些副作用,較常見的包括肝酵素異常和肌肉疼痛,但發生率相對較低。作為一線降膽固醇藥物,他汀類藥物主要透過抑制肝臟製造膽固醇來降低壞膽固醇水平,已廣泛應用多年,成效顯著。近年,不少研究更證實他汀類藥物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着正面效果。因此,對於高危的心臟病患者而言,服用他汀類藥物的好處遠大於壞處,只要患者按照醫生的指示定時服藥,就能有效控制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