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聊FUN享 - 香港的醫道 | 醫聊FUN享

香港有幾條街道的名稱,原來跟醫學歷史上重要的人和事,有着些莫名其妙的關係,頗令人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
(1) 樂道 Lock Road
樂道於1910年代中興建,原址是一所性病診所,為附近威菲路軍營(即今天的九龍公園)的英軍進行檢查與治療。道路的英文名稱「Lock亅是「性病診所」的意思,而英屬殖民地的性病醫院都稱為「Lock Hospital亅。另外,香港昔日每位醫生都很熟識的老牌英文書店辰衝(Swindon Book Company),就是座落在樂道的13號,可惜它已於2020年結業了。
(2)佐敦道Jordan Road
命名於1909年,相信是以紀念於20世紀初協助香港撲滅鼠疫,抗疫功績卓越的佐敦醫生(Dr Gregory Paul Jordan 1856-1921)。他曾任香港大學署理校長。而歷史悠久,於1860年創校,擁有可能是全港最多女醫生校友的拔萃女書院(DGS),在1913年遷至佐敦道1號現址。其毗鄰就是全港規模最大的,與我同齡的依利沙伯醫院(QE)。我是從QE骨科踏入醫界的,感恩殊深。
(3)紅磡庇利街(Bailey Street)和中環奥卑利街(Old Bailey Street)
Bailey Street每每令我想起英國著名的醫學權威Hamilton Bailey醫生(1894-1961),他所著作的三本外科教科書,一直仍在再版。
Dr Bailey很出名,但性格鮮明脾氣大,從不隨波逐流。他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年少時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被俘後差點就被處决;僥倖逃生之後,當上了軍醫及外科醫生。25歲時有一次在做腹腔手術,割傷了自己左手食指(亦有說是右手),之後受嚴重感染,而最終需要截除整支食指,成了傷殘;更悲哀的是,當人到中年時,Dr Bailey唯一的15歲獨子,因火車意外而喪生,之後他就精神失常了很多年;而退休不久,就患上了自己所專長治療的結腸癌,受盡折磨後,終年66歲。宿命總是令人傷感。
另外我會想到的,是他因工作受到感染而最終被截除的,到底是左手還是右手的食指?有文獻說是左,亦有文獻記是右,這已成歷史懸案了!所以,不要怪責醫生們保持中立,左右不分。凡是生物,就遲早會犯錯,包括眾醫學權威。但應該是只有人類才會有醫療糾紛吧。
(4)菲林明道(Fleming Road)
我覺得行醫就像是在打網球,都是在自己半場尋尋球、有時單單打、踩踩界,而且有時累及手足呢。
如果你讀過我的書或電子書,在經過「和宜合道」時可能會想起我,對我來說,這樣就已足夠美好了。正如當我經過菲林明道時,都會想起發明了盤尼西林(青黴素)的菲林明爵士。Dr Fleming於1928年偶然發現了青黴素,開創了抗生素時代,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拯救了大量軍民的性命。只感嘆如果一早有青黴素,1920年時Dr Bailey的食指感染可能就不用截除了。
菲林明爵士這麼偉大,也要等了17年,才在1945年獲得諾貝爾獎,但再之後10年他就瘁死家中。他畢生都心存善念,盡力而為。人類,尤其醫生,都應該有的覺悟是:「一切情感,都像流感,不是一種本能,而是一段感染」。而萬法唯心造,百道遂意行。
另外,每當我行經菲林明道時都會懷念的,是因交通意外而無辜魂斷此路口的何維新醫生。其出事地點極接近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是香港人每年都幾乎必定路過之地。每當我路過,都會感嘆世事的無常。
祈願醫界仝人,能把握時間,在醫道上一直秉持初心,直至緣盡。
如緣盡了,亦毋須傷悲,要知:塵世間,從來是,緣來緣去,如去如來。
(所有照片均是現場隨緣實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