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聊FUN享 - 55%肺癌新症屬晚期 個人化治療助降復發風險 | 醫聊FUN享

肺癌在香港是最常見也是致命率最高的癌症,2022年本港錄得5,707宗肺癌個案,佔所有癌症16.1%;死亡個案達3,782宗。市民對癌症的認知、先進的治療方案,以及完善的醫療設備是治療癌症的關鍵,日前香港醫護聯盟便聯合仁安腫瘤中心舉辦一系列癌症講座,請來臨床腫瘤科李宇聰醫生,深入淺出地講解肺癌相關資訊。

  李宇聰醫生在講座上指出,肺癌是致命率最高的癌症,主要是因為早期肺癌沒徵狀或不明顯,當發現問題求醫時可能已達較後的期數,令治癒機會大減。肺癌大致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性肺癌,以後者佔大多數,超過八成。

多數肺癌新症已達四期

  肺癌最常見的成因是吸煙或空氣污染;另外遺傳因素、荷爾蒙因素、曾接受放射治療等也有一定影響。 「若出現持續咳嗽、咳血、聲沙、氣促、食慾不振、體重下降、頸部淋巴腺脹大等,便要立即求醫。以上病徵很多時都會被忽略,以致多數肺癌新症都已達四期,2022年四期肺癌便佔新症約55%。」 李宇聰醫生說。

  李宇聰醫生表示有研究發現,肺癌期數愈早,存活率愈高,一期肺癌患者五年存活率可達72.4%;一旦發展至二或三期,復發率達62%及76%,五年存活率更大幅下降至45.4%及24.6%。

  因此,定期檢查十分重要。李宇聰醫生指世界各地衛生部門都有建議,高危人士(如50/55至74歲並每年吸煙量達20/30包或以上)每年進行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對懷疑患上肺癌的患者,醫生也會安排肺部X光、支氣管鏡檢查、超聲波掃描、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掃描,以及血液和痰液等檢驗。

專家團隊共同製定治療方案

  治療方面,李宇聰醫生表示每個患者的腫瘤都不一樣,肺癌生物標記檢測如特定基因突變及PD-L1 蛋白水平檢測,可讓患者和醫生知道腫瘤的特性,再由來自不同部門的專家團隊如呼吸系統科、腫瘤科、放射治療部、心胸肺外科、病理學部等共同診斷、分期,並製定最合適的個人化治療方案。方案通常取決於幾個因素,包括肺癌類型、腫瘤的大小與位置、分期和整體健康狀況。

  治療方案包括切除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等,各有不同的效用和副作用。針對早期的非小細胞肺癌,會按EGFR、ALK或ROS1等基因變異測試結果再決定治療方案,陽性結果會採用手術+術後標靶治療;陰性則可採用術前治療+手術、手術+術後治療或圍術期治療(術前治療+手術+術後治療),例如術前輔助免疫治療聯合化療+手術+輔助免疫治療的「三明治式」治療方案。

  若非小細胞肺癌已達晚期或轉移期,基因測試為陽性的患者,標靶治療通常是首選方法;陰性則視乎PD-L1蛋白表達而考慮治療方案,高(≥50%)的話可選擇免疫治療作為一線治療,或配合化療;低(1%-49%)或沒有的則可選擇免疫治療配合化療。

  李宇聰醫生最後強調,肺癌其實不如大眾想像般可怕,如今肺癌的治療方法日益進步,及早發現早期的肺癌再跟進治療,便可減低肺癌相關的死亡風險。

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宇聰醫生表示有研究發現,肺癌期數愈早,存活率愈高,及早發現再跟進治療,便可減低肺癌相關的死亡風險。
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宇聰醫生表示有研究發現,肺癌期數愈早,存活率愈高,及早發現再跟進治療,便可減低肺癌相關的死亡風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