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聊FUN享 - 復發即晚期? 肺癌術後免疫治療有效卻屬「隱形選項」 | 醫聊FUN享

肺癌為本港頭號癌症殺手,每年新症接近6,000宗,當中逾三分一屬於第一至第三期的早期患者。即使完成手術,復發風險仍然高企。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鄭志堅指出,六成復發個案發生於術後兩至五年內,一旦復發,多已轉為晚期,五年存活率跌至個位數,病人身心承受巨大衝擊。
對於不適用靶向藥物、而PD-L1(免疫標記)高於50%的早期肺癌患者,國際指引已建議術後接受為期一年的免疫治療,可有效降低復發風險,延長整體存活期。鄭志堅醫生表示這類療程在香港仍屬自費,公立醫院整個療程費用低於30萬元,但由於經濟問題,及資訊缺乏,估計實際上只有一小部分適合免疫治療的病人能夠受惠於此新療法。
復發一次,家庭「再判一次死刑」
根據估算,每年約有200名早期患者適合進行術後免疫治療,但過去12個月實際接受療程者不足30人,使用率僅不足15%。病人組織「同路人同盟」主席陳偉傑指出,制度上的經濟門檻與資訊不對稱,令部分病人甚至未曾得悉原來有機會接受有效減少復法的相關治療。他直言:「不少病人選擇碰碰運氣,結果不幸復發,整個家庭便要承擔沉重代價。」
晚期免疫治療即使有政府資助,單是藥費平均每年已達40萬元,若於私營醫療系統接受治療,更高達60至180萬元。陳偉傑強調,這些開支對不少家庭而言十分致命,尤其中產家庭往往要變賣資產或由家人辭職照顧病人。若每年僅為有限的合資格病人提供術後免疫治療,整體成本其實有限,或可避免數倍以上的晚期醫療開支。
預防勝於治療「一加一減」更化算
立法會議員陳穎欣亦指出,政府雖已資助部分晚期療法,但若能把資源投放於早期治療和篩查,將更具成本效益:「這並非額外增預算,而是『一加一減』。越早介入,越能減少晚期病人,長遠下來反而節省更多。」她指出,早期介入除了提升存活率,亦能讓患者更快康復、重投社會,不但保住生產力,亦減輕家庭照顧負擔。「相反,晚期病人需長期照護,不論家庭或社會,付出的代價都遠遠高於早期的治療成本。」
陳穎欣建議,政府應積極推廣肺癌篩查,結合AI技術提升診斷準確度;並設立資助機制,支援符合臨床條件但無力負擔的患者,否則最終代價是由整個社會埋單。
早期資助術後免疫治療是出路
肺癌並非無藥可治,真正的難題是制度能否為病人提供可負擔、可選擇的治療方案,當選項因經濟因素而落空,病人就失去了主動康復的機會。要實現「預防為先」,政府不應止於口號,而應從資助制度改革做起,將術後免疫治療納入安全網,並同步推動篩查與教育,令更多肺癌患者可早一步走上康復之路。
醫聊FUN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