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紀豪 - 人工智能與創意 | 無名指

  歷史學家Yuval Noah Harari宣傳新書,請來日裔創作歌手宇多田光對談,題為The Evolution of AI and Creativity。比上次針對華文市場,與李開復談AI對個人和世界的影響,這次對話更具爭議性。

  人工智能的創作力是個敏感話題,彷彿創意是人類最後防線,一旦破防AI便超越我們。Harari說AlphaGo已能用人類無法想像的方法下圍棋,說明AI並非一味模仿,還可打破既有模式生成全新策略,未來或能開拓未知的藝術形式。宇多田不否認人工智能的創造力,但依然相信我們喜歡真人創作,這裏面有一種感情連繫,難以被機器取代。

  Harari認為,人類創作源自內在情感需求,如自我探索或抒發痛苦,而AI則基於數據識別並優化,缺乏真實渴望與感情掙扎。

  聊到這裏我想,當AI像生物般進化,其創作裏的「情感」能以假亂真,我們是否需要有博物館級別的技能,才可辨別梵高真跡與高仿贗品?還是像很多OL,一眼就能看出名牌A貨?很快宇多田便給出答案,她說人類對「人造物」有天生直覺,因為藝術的本質正是人性。

  Harari則說,人們對創作動機和幕後故事有執念。他以奧運為例,我們想看到不完美且脆弱的人如何挑戰極限,多於運動員的無瑕表現。宇多田也表示,當人們知道創作歷程艱辛,會更珍惜作品本身。

  面對AI不斷優化創造力這場「無法逆轉的冒險」,宇多田堅持回歸創作本質。Harari亦認同,藝術創作的核心競爭力並非技術,而是真實情感體驗、個人敘事與人性共鳴。IG︰@tamkeiho

譚紀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