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新 - 高鐵「軟件」仍須努力(二) | 北漂見聞

  高鐵運行17年,硬件越來越先進的同時,管理水平等「軟件」仍須努力,才能改善老百姓的出行體驗。筆者上周專欄分享了狼狽的親身經歷,今期再來講下觀察與反思。

  首先,內地高鐵預留的檢票較短,通常只在發車前10至15分鐘才開閘,這種做法或應更彈性實行。根據官方說法,只提前10至15分鐘是為精準控制人流,降低月台過於擠逼帶來風險,亦是為了避免乘客上錯車。但由於暑期或其他出行高峰季節人流密集,各班次列車除了出售常規座席,不知何時起亦開始賣無座票,這就使得乘客人數多於平時。上車人數增加但檢票時間未變,自然讓整個登車過程變得更緊張。筆者希望,日後車站及檢票口可有更多彈性處理空間,或者乾脆效仿機場登機的做法,乾脆預留至少30分鐘檢票時間。

  其次,據筆者觀察,內地高鐵站的檢票口,不同班次列車間隔的時間十分接近,有的閘口每隔5分鐘,甚至每3分鐘就有一班車開始檢票。這就導致很多時候排隊檢票的長人龍裏,可能同時有好幾班車的乘客。以筆者此前差一點耽誤上車的經歷為例,人龍向前移動很慢,可能是排在前面的是前一班車,甚至是下一班車的乘客:有乘客因為怕來不及上車,提前幾班車就開始排隊,如此行事的人一旦較多,就容易出現惡性循環,降低排隊效率。要解決此問題,最簡單直接的做法就是拉開不同車次檢票的間隔時間。

  第三個可以改善的方面,就是高鐵站可增派人手,加強對排隊候車人流的引導。這一點其實亦可以向機場及航空公司「取經」:設置不同人龍的分割線,監督乘客按次序排長龍;同時實行分批檢票制,確保讓最臨近發車的乘客排在最前,以及同一班次讓較遠車廂的乘客排在較前位置。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