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新 - 高鐵「軟件」仍須努力(三) | 北漂見聞

  高鐵管理水平等「軟件」仍有許多方面要改進,筆者前兩期專欄分享了一些並不愉快的個人經歷,廣大的內地同胞群體對高鐵的體驗又是如何?

  筆者在小紅書輸入「高鐵越來越」五個字,隨即自動生成的熱門搜索關鍵詞,基本上都不是太正面的內容,例如「越來越貴」、「越來越慢」、「越來越髒」、「越來越熱」、「越來越嘈」等,某種程度說明不少內地乘客與筆者的感受相差無幾,即高鐵的服務質素不進則退。

  相信老一輩經常返內地的港人都知道,長期以來,內地的鐵路出行體驗一直不如人意。不用北上太遠,廣州、深圳火車站過去給人的印象即是「污遭邋遢」、「治安混亂」;火車車廂內不僅擠逼,更是魚龍混雜。鐵路出行往往與「平價」、「草根」等形容詞聯繫在一起,搭飛機才是中產、富裕階層等身光頸靚人士的象徵。

  直到高鐵橫空出世,鐵路的平民形象才得以扭轉。筆者還記得高鐵剛開通時,「和諧號」列車除了速度快,其流線型車身設計、模仿機艙可往後調校的椅背、從商務到二等的座席分布、人均配備的插蘇、甚至是乾淨的廁所,都是賣點;其後推出的「復興號」列車更是標榜智能化。

  不僅如此,藉着高鐵投入營運契機,鐵路公司亦重新設計制服,招聘年輕女列車服務員並嚴格培訓,旨在向公眾傳遞鐵路出行煥新升級的訊息。

  如今,高鐵已融入日常生活,但當初標榜的高級設施、星級服務似乎並未能維持,甚至有逐漸淪為普通列車的跡象。於此同時,高鐵票價卻動輒幾百元甚至上千元人民幣,幾乎已與飛機睇齊。是可忍,孰不可忍?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