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新 - 香港警隊 「旅遊警察」先驅|猛料阿Sir講古

通關後內地旅客增加,但一些不理想情況亦重現。明顯例子是接連發生的多宗藥房劏客「両變錢」消費騙案,引起內地人對香港產生負面印象,還有一些廉價團住宿和飲食惡劣等。他們體驗不佳會打擊旅遊業聲譽,各業界都不想情況惡化。入境團旅行社協會建議設立「旅遊警察」,在客流集中地點協助疏道交通、解答疑問及維持秩序等。

其實香港警隊是「旅遊警察」的先行者。70年代有大量日本和歐洲旅客訪港,這「無煙工業」為本地重要收入來源之一。警察是他們最有機會接觸及唯一提供24小時服務的部門,語言溝通是關鍵,以免「雞同鴨講」。於是警隊提供日語和加強以往的英語訓練給前線人員,在公共關係課增設24小時日語和英語熱線,處理與遊客有關的事務,並加派教育水準和溝通技巧能力較高的警員巡邏遊客熱點。

懂英語、日語和考試及格的警員可獲一次性特別津貼。英語更優化分為6至10級,警員和警長制服肩膊上加一小片紅色絨布墊於冧吧下,俗稱「紅膊頭」,以表懂英語。警署警長或以上就假定懂英語,沒有「紅膊頭」,膊頭警章絨布是黑色。其實那時很多警署警長和一些從專業渠道升職的華人督察,都是不懂英語的。「紅膊頭」很多時都鬧出笑話,一些外國人見到洋警官和「紅膊頭」華人警員,他們反而會用英語向華人警員詢問,而非那「黑膊頭」的洋警官。

90年代開始香港和國內同胞交往頻繁,吸引很多國內旅客到港,說普通話機會大增。但那時英治政府為避免香港警察與內地太過接近,不主動提供普通話訓練給警務人員,很多前線人員為方便工作,更自費學普通話。透過同事的努力和自學,處理國內遊客帶來的問題其實早已掌握,遊客事務也早已融入日常警政,一般若果是警察範疇,前線警務人員都懂得熟練處理。

今天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多了,旅客遇到的問題又較以往複雜,不但是語言和一些輕微治安問題,需要不同部門、機構和持份者合力解決。雖然警隊一向是解決問題能手,但有問題總是找警察,可以話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近年成立的新法定機構旅遊業監管局(旅監局),是責無旁貸,需由源頭及制度上改善問題,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政府相關部門應在有需要時加入為委員,讓警隊適當地協助執法便足夠了。
何明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