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穎瑜 - 助人為樂 心中富有|知瑜之樂

徐祥齡和太太譚翠蓮讓我認識到何謂精神貴族。二○○四年,兩人由香港移居東莞,打算展開退休生活。選擇東莞,因為那兒有着他們度蜜月時「爬龍舟,食荔枝」的美好回憶。過着簡樸退休生活的徐生徐太,由於觀察到當地有大量農民工,生活缺乏支援,於是決定要幫助這個邊緣群體。

接下來,他們將其中一棟自資興建的養老房,改裝為「外來工之家」,樓上讓農民工租住,地下則設置了電腦室、放映廳、乒乓球桌等,免費開放供使用。為了讓來自五湖四海的農民工,一家團聚,他們設立助學金,讓居住於鄉村的留守兒童,可以到東莞上學。這就是徐氏創辦「橫瀝鎮隔坑社區服務中心」的背景。當時,兩老為了籌組中心的經費,居然動用了三分二的退休金,更合力為中心募款。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徐祥齡是香港第一屆優秀社工的得獎人,亦是推動外展服務的先驅。年輕時,他全情投入青年工作,以花俏飛哥和鐵騎士的形象,深宵出動,與流連街頭的夜青打成一片。徐太譚翠蓮是資深的電台播音員,話劇、廣播劇、節目主持,樣樣精通。開展社服中心後,兩人並肩作戰,夫人負責開拓人脈和社會資源,徐生則統管社會服務範疇。

最艱難的日子,相信是○八年金融風暴來襲時,當時中心的資助受到嚴重的影響,他們唯有賣掉兩棟養老房,以應付開支。後來,加上香港有心人提供的及時雨,才讓助學計劃得以延續。翌年,當地政府開始向中心購買福利服務,徐氏這才守得雲開見月明。

八年前,徐祥齡正為一場面向農民工的公益乒乓球賽擔任評判時,他突然暈倒,及後撒手塵寰,視社工為終身事業的他,在崗位上服務至人生的最後一刻。「他留下的不是豐厚的財富,而是豐富的精神遺產。我們沒有孩子,他走後,我更用心去照顧中心的孩子,以完成徐生的遺願。」自此,徐太的生活忙得停不了。

「我們的留守兒童助學金資助了超過五千人次。我看着許多孩子長大,不少人畢業找到工作後,還把工資寄過來,希望幫助更多同路人。我七十多歲了,中心已經培育出五個一線接班人,可以將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薪火相傳。回望過去,助人為樂是一生最大的回報。」徐太說。
黎穎瑜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