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霖論藥——智能製造為生物醫藥帶來機遇

  生產技術的不斷優化與創新是推動生物藥質高價優、可負擔的關鍵所在,也是驅動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快速發展的主引擎之一。近年來,在智能製造的技術支持下,生物醫藥產業迎來了新的變革與發展機遇。
  對中國製藥企業而言,嚴格遵守國際和中國的質量標準,並在此條件下積極開展創新型生產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探索,是企業快速發展、保持競爭力的先決條件。其中,作為中國首個單抗生物類似藥漢利康的締造者,復宏漢霖於中國率先應用一次性生產技術,並採用一次性生產技術進行了漢利康的報批。
  而傳統批次生產向連續化生產的轉型升級,可進一步提高生物藥的產能並節約生產成本。連續化生產是當前生物藥生產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可提高生產過程的穩健性和可靠性、降低生產和固定資產支出、減少工廠建造時間及生產過程中產品更換所需時間。
  2020年7月,復宏漢霖與Cytiva(思拓凡)就連續化生產技術的開發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共同於復宏漢霖松江生產基地開展連續化生產相關探索,為中國生物醫藥智能製造開拓新的道路。公司持續推進連續流技術於松江基地(一)的開發和產業化,2021年順利完成單個項目下游連續生產工藝的首批non-GMP生產。目前,松江生產基地(二)正在建設中,基地嚴格按照國際GMP標準設計建設,滿足生物醫藥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國際水平。
  未來,我們期待連續化等先進生產工藝的優勢得到進一步展現,並不斷拓展其在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界的應用,帶動國內生物醫藥產業不斷進步。
復宏漢霖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兼總裁
張文傑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