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見聞——國際服貿會與經濟「內循環」(一)

  踏入9月,北京的生活亦在慢慢恢復正常,不僅中小學陸續開學,大型會展活動亦重新啓市。上周五,由國家商務部和北京市政府合辦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流會」(以下稱「服貿會」)的在北京開幕。這亦是自從今年1月疫情爆發以來,中國舉辦的首場大型公衆聚集活動,某種程度上,該活動也成為了中國向全球展示防疫成果的「試金石」。
  不過,儘管打着「國際交流」的旗號,該活動的國際化程度卻是一個疑問。據主辦方介紹,本屆會議有來自148個國家和地區的1.8萬家海內外機構、超10萬人參展。但筆者作為參展商的現場觀察卻發現,與會的「外國面孔」屈指可數,會場內基本都是說中文、黑頭髮黃皮膚的國人。
  參展企業方面,筆者並未能從官方網站或其他公開途徑見到完整名單,網站顯示要註冊登錄才能查閱。據現場觀察,參展企業以工農中建四大行等國有企業,以及百度、騰訊、京東、美團等本土民營互聯網公司為主。真正的外資機構寥寥無幾。
  當然,在目前全球各地疫情仍然大流行的情況下,出現這種有名無實的「國際會議」並不難理解。中國自從海外疫情爆發後便大量縮減國際航班,且所有從海外前往北京的人士都要在其他城市集中檢疫14日方可入京,這些措施極大地降低了海外企業或個人參展的意願。
  此情此景,或許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只要海外疫情持續反復,無論是貨物、服務還是人員的國際往來都將面臨萎縮的局面,未來中國經濟可能真的只能透過「內循環」來拉動增長了。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