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輝 - 為何具身智能備受關注? | Alex聊AI

  近期,內地連續舉辦兩大行業盛會,包括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和世界機器人大會,均備受全球矚目。兩大會議期間,絕大部分參展廠商皆投入於「具身智能」(即人形機械人)領域的研發與討論。事實上,筆者一直認為人工智能(AI)的應用前景中,具身智能作為首要應用領域,並最具發展潛力,未來市場規模或達萬億元級別。

  隨着具身智能技術日益成熟,幾乎所有現實世界中由人類主導的工作,未來都可望由人形機械人取代,甚至無需額外開發專用工具。例如,現時的掃地機械人屬於專用產品,只能完成掃地、拖地等指定任務;但若換作人形機械人,只需給它一把掃帚,便可勝任同樣工作,彈性和通用性遠高於傳統裝置。

  到底具身智能距離我們還有多遠?從結構層面看,機械人可分為軟件與硬件兩大部分。硬件方面,國內產業發展迅速,得益於多年製造業經驗,無論是電機、減速器等核心零部件,抑或電子皮膚等新型感應技術,均取得突破。近期出現的「電子皮膚」技術,將感測器做到超薄,令機械人具備如人類皮膚般的感知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軟件層面的進展則較為緩慢。現時業界一般將機械人軟件分為「大腦」與「小腦」:前者須建立專為具身智能設計的大型模型,這與現有的大語言模型(LLM)不同,因為具身智能需理解並識別複雜多變的物理世界,對模型複雜度和訓練數據要求極高,目前尚未出現成熟方案;而「小腦」則負責控制機械人移動及全身關節協作,執行經「大腦」拆解後的各項子任務。

  儘管現階段尚未出現高度成熟的「大腦」、「小腦」及專門的具身智能大模型,但正因如此,這些技術難點一旦突破,所帶來的效益也將最為可觀。正因如此,越來越多AI企業積極投身於相關技術的研發,力爭搶佔未來市場先機。

企業財務總監
張家輝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