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紀虹 - 長壽香港需要未雨綢繆 | 積金虹途

面對環球不確定因素加劇,部分港人或許對前景感到憂慮。永明金融亞洲最新調查顯示,港人在財務管理上越來越傾向處理短期需要,對長遠規劃的關注卻日漸薄弱。隨着香港逐步邁向「超高齡社會」,這種現象值得深思。
根據《亞洲財務抗逆力指數》調查,高達92%受訪港人感受到通脹壓力,近半(46%)更坦言已顯著影響應付每月開支的能力。面對預算吃緊,60%受訪者將「管理日常開支」列為首要財務目標,較去年的54%再有上升;而曾位居首位的「退休規劃」則大幅下滑至第6位。顯示在經濟環境不明朗、生活成本持續攀升下,港人越發專注短期,長遠目標被逼退居次位。
然而在香港這個全球長壽之都,這趨勢尤為值得關注。根據統計處數據,2023年香港男性及女性的平均預期壽命分別為83及88歲,預計到2046年,每3名港人便有一人年屆65歲或以上。若長期缺乏計劃,將來未必能累積足夠資金應對退休後更長的歲月,甚至因醫療、住房等開支增加而加劇經濟壓力。
調查同時發現,逾半(54%)受訪者沒有超過12個月的財務計劃,僅9%訂立了10年以上的長遠規劃。部分人或許自覺財務穩健,卻未具備應付重大人生變化的準備。只有一半受訪者表示有信心應對財務緊急情況,反映不少家庭抗逆力仍有待加強。
長遠而言,單靠強積金強制性供款作為退休基礎或未必足夠。可考慮透過定期檢視MPF組合,並視乎需要額外進行自願性供款(TVC)、甚或年金或其他儲蓄產品,逐步累積資產,以配合個人風險承受力和退休期望。
建立財務抗逆力並非一蹴而就,需及早開始,並適時吸取專業理財建議,隨人生不同階段靈活調整資金配置,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失業、疾病甚至長期護理需要。如此方能從容迎接長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活出更安心、自主的黃金歲月。
潘紀虹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