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叔公啟事錄——重建加速舊區變天

  本港寸金尺土,土地供應長期緊絀,近年官地土儲出現「乾塘」局面,政府需要急起直追拓寬土地資源,重建發展將成為其中一條出路,未來舊區面貌或迎來大變天。
  筆者年初曾撰文分析,今年潛在私人住宅供應目標1.65萬伙,其中政府賣地表提供15幅住宅用地,可建6000伙,潛在官地供應量為11年來新低,而一鐵一局項目合共可供應單位創新高達7220伙,首次超越官地供應,情況令人關注。現時較大型的市區官地供應已所剩無幾,鐵路的熟地儲備亦捉襟見肘,未來私人住宅土地供應「買少見少」。雖然近年政府積極覓地,但仍不足以應付市民長遠住屋需求。土地供應緊張,政府無可避免考慮從老區入手,將欠缺規劃的舊樓「砍掉重練」,以增加住宅供應。
  本港樓宇老化問題日益嚴重,樓齡達50年或以上的樓宇,以每年600幢的速度增長,預期至2046年將增至近3萬幢,約佔全港樓宇數目一半,不少舊區如土瓜灣、紅磡、馬頭圍及深水埗等均有待重建。雖然舊區重建牽涉不同持份者,收購過程複雜而冗長,但面對土地資源不足,將土地「循環再用」,充份利用可發展的剩餘地積比率,可說是雙贏之選。
  隨著政府落實市區重建計劃,社區基礎建設改善,舊區價值將得到重塑,近年落成的市建局項目觀塘凱滙及土瓜灣瑧尚,均已發展成為高尚住宅,對樓價有支持。現時當局已完成重建油麻地、旺角舊樓規劃研究,土瓜灣及九龍城亦陸續展開12個重建計劃,這些地區位置優越,極具重建價值,未來將迎來大變天。
靄華押業主席
陳啟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