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叔公啟事錄——香港公屋之最

  本港土地嚴重不足,最新公屋輪候時間已上升至5.8年,創22年新高,如何增加房屋供應成為重中之重,政府當局正從地積比及建築物高度入手,發展全港最高的摩天公屋群。
  目前當局正在規劃元朗朗邊中轉房屋土地,並申請放寬地積比率及建築高度限制,該地盤總面積約85.6萬方呎,將分別發展成多幢樓高48至52層的公屋及居屋,預期落成後可提供1.19萬伙。現時全港僅17幢公屋及資助出售房屋,樓高45層或以上,元朗的新公屋將打破紀錄,成為最高公屋群,反映香港缺乏土地資源,公營房屋無可避免要向上發展。
  隨著時代轉變,公營房屋發展不斷變遷,最早期50年代公屋主要用作安置災民,樓高僅六、七層,並需要共用廁所、浴室,石硤尾徙置區(如今的石硤尾邨)便是首個為安置大火災民而興建的公共房屋,如今只能從美荷樓觀其舊貌。後來公屋發展愈趨成熟,設施逐步改善,設有獨立廚廁,並且向高空發展。70年代「平民豪宅」華富邨的出現,正式落實公共屋邨概念,設有商場、學校、巴士總站及圖書館等配套設施,為香港首個自足社區的公共屋邨。
  現時香港合共有251個公共屋邨,提供超過85萬伙,其中觀塘區有35個公共屋邨為全港最多,最少公屋屋邨分佈地區則為灣仔,僅有大坑勵德邨。近年資助房屋有價有市,公屋價格愈嗌愈癲,成交屢創新高,2019年黃大仙鳳德邨一個納米公屋單位,以呎價1.9萬元售出,成為全港呎價最貴公屋;至於售價最貴則為黃大仙下邨及沙田顯徑邨,分別以530萬元成交。筆者期望政府持續增加房屋供應,未來香港人愈住愈好,而非愈住愈貴、愈細。
靄華押業主席
陳啟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