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撐殘疾運動員奮鬥 共鑄多元共融社會 | 社論

  香港代表團為參加全國殘疾人運動會暨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殘特奧會)舉行授旗儀式,行政長官李家超親自向代表團團長、文體旅局局長羅淑佩授旗,展現政府對殘疾運動員的高度重視。本屆賽事,香港派出歷來最龐大的代表團,超過280位運動員將參與多個項目,其中硬地滾球賽事由香港承辦,顯示本港在推動殘疾人體育發展上的努力與成就。

  香港運動員近年屢創佳績,從奧運會的劍擊、游泳,到殘奧會的硬地滾球、游泳,健兒們在國際賽場上屢屢展現非凡實力。例如,在巴黎殘奧會奪得100米蛙泳銅牌的吳卓恩、多次在國際賽事中獲獎的硬地滾球選手梁育榮和張沅,他們的成就與健全運動員一樣,都是香港的驕傲。這些佳績不僅是運動員個人努力的成果,更是香港體育發展多元化的體現。健全與殘疾運動員同樣以堅毅意志挑戰極限,他們的表現打破了社會對「殘障即弱者」的印象,證明了體育精神的普世價值——無論身體條件如何,只要擁有夢想與堅持,都能發光發熱。

政府支持與資源投入

  特區政府近年對殘疾人體育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強。從資源投入到政策制訂,均體現了推動共融社會的決心。例如,體育學院自今年4月起,首次為殘疾運動員設立「成年隊」資助組別,為他們提供更穩定的訓練環境與資源。這種支持不僅幫助運動員專注於競技表現,更吸引更多殘疾人士投身運動,實現自我價值。此外,香港承辦殘特奧會部分項目,不僅提升了本地賽事的專業水平,也促進了社會對殘疾人體育的關注與理解。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不僅需要在經濟與科技上追求卓越,更應在社會價值上展現包容與進步。支持運動員,無論是健全還是殘疾,是社會共同的責任。市民的鼓勵與認可,能為運動員注入動力,正如硬地滾球選手張沅所期待的那樣,「現場坐滿觀眾,打氣聲帶來鼓勵」。這種支持不僅限於賽場,更應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從消除對殘疾人士的偏見,到推動無障礙設施建設,再到鼓勵多元參與社會事務,每一步都是共建平等社會的基石。

  傷殘奧運會的歷史與精神告訴我們,體育不僅是競技,更是對人性價值的頌揚。從1948年古特曼醫生為傷兵舉辦的斯托克.曼德維爾運動會,到今天全球矚目的殘疾人體育盛事,其核心始終是「突破極限、平等共融」。香港運動員的成就,正是這種精神的體現。讓我們攜手支持所有運動員,不論健全與否,共同建設一個更加公平、共融的社會,讓每一個夢想都有綻放的舞台。

辛正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