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儿 - 撑残疾运动员奋斗 共铸多元共融社会 | 社论

  香港代表团为参加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暨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残特奥会)举行授旗仪式,行政长官李家超亲自向代表团团长、文体旅局局长罗淑佩授旗,展现政府对残疾运动员的高度重视。本届赛事,香港派出历来最庞大的代表团,超过280位运动员将参与多个项目,其中硬地滚球赛事由香港承办,显示本港在推动残疾人体育发展上的努力与成就。

  香港运动员近年屡创佳绩,从奥运会的剑击、游泳,到残奥会的硬地滚球、游泳,健儿们在国际赛场上屡屡展现非凡实力。例如,在巴黎残奥会夺得100米蛙泳铜牌的吴卓恩、多次在国际赛事中获奖的硬地滚球选手梁育荣和张沅,他们的成就与健全运动员一样,都是香港的骄傲。这些佳绩不仅是运动员个人努力的成果,更是香港体育发展多元化的体现。健全与残疾运动员同样以坚毅意志挑战极限,他们的表现打破了社会对「残障即弱者」的印象,证明了体育精神的普世价值——无论身体条件如何,只要拥有梦想与坚持,都能发光发热。

政府支持与资源投入

  特区政府近年对残疾人体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从资源投入到政策制订,均体现了推动共融社会的决心。例如,体育学院自今年4月起,首次为残疾运动员设立「成年队」资助组别,为他们提供更稳定的训练环境与资源。这种支持不仅帮助运动员专注于竞技表现,更吸引更多残疾人士投身运动,实现自我价值。此外,香港承办残特奥会部分项目,不仅提升了本地赛事的专业水平,也促进了社会对残疾人体育的关注与理解。

  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不仅需要在经济与科技上追求卓越,更应在社会价值上展现包容与进步。支持运动员,无论是健全还是残疾,是社会共同的责任。市民的鼓励与认可,能为运动员注入动力,正如硬地滚球选手张沅所期待的那样,「现场坐满观众,打气声带来鼓励」。这种支持不仅限于赛场,更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从消除对残疾人士的偏见,到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再到鼓励多元参与社会事务,每一步都是共建平等社会的基石。

  伤残奥运会的历史与精神告诉我们,体育不仅是竞技,更是对人性价值的颂扬。从1948年古特曼医生为伤兵举办的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到今天全球瞩目的残疾人体育盛事,其核心始终是「突破极限、平等共融」。香港运动员的成就,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让我们携手支持所有运动员,不论健全与否,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共融的社会,让每一个梦想都有绽放的舞台。

辛正儿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