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儿 - 展览人潮见证香港文化活力 | 社论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古埃及文明大展」甫开幕即迎来人潮,上周末大排长龙,等候时间长达90分钟,馆方坦言情况「不能接受」,并积极研议应对方案,包括考虑开放夜场或实施分时段入场。尽管人潮为观众与管理方带来挑战,但从城市文化发展的视角来看,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现象。蜂拥而至的市民与游客,不仅预示展览的成功开局,更折射出香港文化产业的蓬勃生机。

  首先,人潮涌现绝非坏事,反而印证展览内容的吸引力与公众对高品质文化活动的渴求。相较于展场冷清、门可罗雀,如今的人龙恰恰说明古文明展览切合市民与游客的兴趣,反映策展方向的精准。香港作为国际都会,观众对世界级文物展览展现高度热情,正是文化深耕的成果。这种「开心的烦恼」,远比无人问津更值得欣喜,也为未来引进更多国际级展览注入信心。

  其次,馆方对人潮的即时回应,展现香港文化机构的专业与效率。面对预期之外的参观热潮,故宫文化博物馆迅速研议延长开放时间、开设夜场、分流入场等方案,致力在维持观展品质的同时,满足公众需求。这种灵活应变的能力,正是现代文化场馆必备的素养,亦体现香港公共服务中「以人为本」的精神。透过有序疏导,既能化解人潮压力,也能将一时的混乱转化为长远的营运经验。

  进一步而言,此次盛况延续了西九文化区近年屡创佳绩的势头。从贝聿铭建筑回顾展到毕加索真迹展,西九逐步建立起「创意策展、知识普及」的品牌形象。这些展览不仅呈现艺术与文化的深度,更透过通俗易懂的诠释,让观众轻松融入其中,打破「高雅文化门槛高」的刻板印象。香港策展团队的专业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也为本地文化软实力写下最佳注脚。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香港的文化艺术生态正处于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随着M+、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国际级场馆相继落成,香港有条件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文化枢纽。而中西文化交融的底蕴,更让香港在策展主题、叙事角度与观众互动上别具优势。只要持续汇聚本地与国际资源,打造兼具深度与吸引力的文化内容,香港有望成为「东方的纽约」,以文化艺术作为城市的新名片。归根结柢,一场展览的人潮,不仅是单一活动的成功,更是整体文化氛围成熟的象征。

辛正儿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