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展覽人潮見證香港文化活力 | 社論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古埃及文明大展」甫開幕即迎來人潮,上周末大排長龍,等候時間長達90分鐘,館方坦言情況「不能接受」,並積極研議應對方案,包括考慮開放夜場或實施分時段入場。儘管人潮為觀眾與管理方帶來挑戰,但從城市文化發展的視角來看,這無疑是令人振奮的現象。蜂擁而至的市民與遊客,不僅預示展覽的成功開局,更折射出香港文化產業的蓬勃生機。

  首先,人潮湧現絕非壞事,反而印證展覽內容的吸引力與公眾對高品質文化活動的渴求。相較於展場冷清、門可羅雀,如今的人龍恰恰說明古文明展覽切合市民與遊客的興趣,反映策展方向的精準。香港作為國際都會,觀眾對世界級文物展覽展現高度熱情,正是文化深耕的成果。這種「開心的煩惱」,遠比無人問津更值得欣喜,也為未來引進更多國際級展覽注入信心。

  其次,館方對人潮的即時回應,展現香港文化機構的專業與效率。面對預期之外的參觀熱潮,故宮文化博物館迅速研議延長開放時間、開設夜場、分流入場等方案,致力在維持觀展品質的同時,滿足公眾需求。這種靈活應變的能力,正是現代文化場館必備的素養,亦體現香港公共服務中「以人為本」的精神。透過有序疏導,既能化解人潮壓力,也能將一時的混亂轉化為長遠的營運經驗。

  進一步而言,此次盛況延續了西九文化區近年屢創佳績的勢頭。從貝聿銘建築回顧展到畢加索真跡展,西九逐步建立起「創意策展、知識普及」的品牌形象。這些展覽不僅呈現藝術與文化的深度,更透過通俗易懂的詮釋,讓觀眾輕鬆融入其中,打破「高雅文化門檻高」的刻板印象。香港策展團隊的專業能力,在此過程中得到充分展現,也為本地文化軟實力寫下最佳註腳。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香港的文化藝術生態正處於升級轉型的關鍵階段。隨着M+、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等國際級場館相繼落成,香港有條件成為亞洲乃至全球的文化樞紐。而中西文化交融的底蘊,更讓香港在策展主題、敘事角度與觀眾互動上別具優勢。只要持續匯聚本地與國際資源,打造兼具深度與吸引力的文化內容,香港有望成為「東方的紐約」,以文化藝術作為城市的新名片。歸根結柢,一場展覽的人潮,不僅是單一活動的成功,更是整體文化氛圍成熟的象徵。

辛正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