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公用場地轉型創收 激活本港活動經濟 | 社論
康文署宣布,計劃開放轄下8個場地設施供商業機構舉辦活動,同時開放16個處所部分位置展示廣告,同時邀請有興趣機構提交意向書。這一舉措是對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引入市場營運模式的具體落實,標誌着公共場地管理思維的轉變。
此次計劃開放的8個場地包括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遮打花園休憩用地、中山紀念公園水景廣場等優質公共空間,適用於舉辦商業推廣、企業活動、「粉絲」見面會、演唱會、小型音樂會等,這個嶄新安排,突破了傳統公共場地僅用於公共服務的思維框架,例如博物館可在閉館日出租舉辦商業或私人活動,也可辦收費旅客團體導賞。而香港藝術館憑藉其維港景觀,對高增值旅客和活動承辦商具吸引力。業界人士亦建議,可參考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舉辦「靜音派對」的成功經驗,為博物館場地帶來更多可能性。
將相關康文場地商業化營運,既可增加政府收入,又能降低營運開支。有經濟學者指出,引入市場營運可增加收入、降低開支。而當局強調,場地出租並不會影響市民的正常使用。香港旅遊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力挺新安排,認為將政府場地商業化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政府正面臨顯著的財政壓力,2024-25年度預計赤字為872億元,2025-26年度預計赤字為670億元。在這樣的財政背景下,傳統上多動用公帑服務公眾而較少設法開源的公務員,是時候改變思維。康文署通過市場化營運增加收入的嘗試,為其他部門樹立了良好先例。而場地出租亦有助發展「活動經濟」,繼而帶動旅遊、餐飲、零售等相關行業,為香港經濟注入新活力。
從西九文化區出租M+、故宮博物館場地的經驗來看,公共場地適度商業化確實能開創收入來源。場地出租不是單純的創收手段,更是對公共資源的優化配置。隨着更多部門跟進這一思路,香港的公共場地將呈現更多元、更活躍的發展態勢,有助各界多辦活動,激活本地的「活動經濟」。
辛正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