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儿 - 公用场地转型创收 激活本港活动经济 | 社论

  康文署宣布,计划开放辖下8个场地设施供商业机构举办活动,同时开放16个处所部分位置展示广告,同时邀请有兴趣机构提交意向书。这一举措是对今年《施政报告》提出引入市场营运模式的具体落实,标志着公共场地管理思维的转变。

  此次计划开放的8个场地包括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广场、遮打花园休憩用地、中山纪念公园水景广场等优质公共空间,适用于举办商业推广、企业活动、「粉丝」见面会、演唱会、小型音乐会等,这个崭新安排,突破了传统公共场地仅用于公共服务的思维框架,例如博物馆可在闭馆日出租举办商业或私人活动,也可办收费旅客团体导赏。而香港艺术馆凭借其维港景观,对高增值旅客和活动承办商具吸引力。业界人士亦建议,可参考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举办「静音派对」的成功经验,为博物馆场地带来更多可能性。

  将相关康文场地商业化营运,既可增加政府收入,又能降低营运开支。有经济学者指出,引入市场营运可增加收入、降低开支。而当局强调,场地出租并不会影响市民的正常使用。香港旅游促进会总干事崔定邦力挺新安排,认为将政府场地商业化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政府正面临显著的财政压力,2024-25年度预计赤字为872亿元,2025-26年度预计赤字为670亿元。在这样的财政背景下,传统上多动用公帑服务公众而较少设法开源的公务员,是时候改变思维。康文署通过市场化营运增加收入的尝试,为其他部门树立了良好先例。而场地出租亦有助发展「活动经济」,继而带动旅游、餐饮、零售等相关行业,为香港经济注入新活力。

  从西九文化区出租M+、故宫博物馆场地的经验来看,公共场地适度商业化确实能开创收入来源。场地出租不是单纯的创收手段,更是对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更多部门跟进这一思路,香港的公共场地将呈现更多元、更活跃的发展态势,有助各界多办活动,激活本地的「活动经济」。

辛正儿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