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獨有文化確立定位 重新激活夜間經濟 | 社論

  疫後恢復通關,初期港人北上消費的勢頭強勁,而訪港旅客卻未見大反彈,當時港府聯同商界力谷夜經濟,既有無人機表演和夜市,又有文青市集和文化巡遊,效果卻像曇花一現,難以扭轉「宅經濟」和北上消費的大潮流。從前本港有「不夜城」之稱,由蘭桂坊到廟街盡是社會和經濟活力的表現,如今實有必要重振萎縮了的夜生活生態。

  經民聯最近就打造夜消費之都,提出研究報告,建議港府可從制度拆牆鬆綁、聯動盛事、撥出合適空置用地,以及完善交通配套等7大策略性建議思考,為旅遊、零售和飲食等行業,注入更大動能,發揮夜經濟的最大效益。誠如報告提到要讓旅客獲得更完整的「港味」體驗,香港在思考夜經濟的路向時,首先是確立獨有的文化和特色,才能顯現自身定位,激活不夜城的吸引力。

  中西交匯造就香港獨特的文化,值得添加創意重新演繹,如同經民聯提到「美食薈」,便是借鏡香港獨特的街頭販賣景觀,結合大排檔熱炒的飲食滋味。雖然大排檔近年受制於牌照和消防條例等影響,近年已越見罕有,但深入地區的熟食市場,仍有不少臥虎藏龍的小店只欠宣傳。沒有文化可以一成不變,只要傳統與當代擦出火花,加上政府以靈活變通的政策配合甚或支持,官民合力,自然可以創出新型的夜市文化,令香港夜生活成為港人閒暇的調劑,也有助推動香港的特色旅遊。

辛正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