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狂熱勢急降溫

中央提出改革選舉制度,究竟點改備受政圈關注,至於普羅市民大致就是按原有的政治取態作出反應,支持中央的就贊成,不滿的就反對改革,對背後的理念不甚了了。
打破激進壟斷生態
今次人大提出改革選舉制度,最直接原因是覺得部分人利用制度漏洞意圖奪權,成為特區管治的亂源,故此要在制度上杜絕這些反中亂港人士沾手公權力的機會。政壇高人認為,過去兩年的社會運動引發的不安,是改革最直接的誘因,更加深層次的就是回歸九七香港作為經濟城市的初心,扭轉凡事政治化的風氣。
回歸前英國政府大開政治之門,這股風氣在回歸後愈演愈烈。有人把社會種種問題解讀為官商勾結,歸因於政治不開放。雖然隨着政治體制發展,直選元素增加,但這些人口中的官商勾結情況沒有改變,他們開出的藥方仍然只有一條,就是推動政治,要求民主參與。
這些鼓吹政治參與的人在過程中不斷排除異己,部分比較溫和的民主派人士陸續被他們批責,以協調的形式趕出非建制派核心,整個政治光譜激進化,他們同時攻佔不同的崗位,形成政治壟斷集團。
政治侵蝕專業精神
本來,立法會的功能組別,是期望發揮專業功能,希望行業精英毋須走民粹路綫參與議政,出謀獻策,加強社會發展,然而,多年下來這些專業界別不斷被政治化,法律、醫護、醫生、科技界別,近年提出了有利行業和社會的建議?甚至乎他們還演變成行業利益團體。
醫生界在這些專業中是異化較明顯的一個,近兩屆的醫界議員基本上只關注維護行業利益,連同其他政黨抗拒公眾監察和改革。在最近的抗疫中,看不到醫界議員發揮甚麼積極作用,個別醫護團體打着專業之名,提出的建議都是相當怪誕,譬如反對全民檢測、反對醫學追蹤等。在最近的西醫選舉中出現輪替,公眾對行內組織的人事變化來龍去脈所知不多,後來才知原來又有人搞政見之爭。
政治狂熱引致功能異化,另一個就是區議會。過去區議會是地區諮詢組織,政府本來相當尊重,若區議會反對的議題都不做,久而久之變成坐大,隨之引來政治介入。現屆選舉選情一面倒,結果區議會正事少理,變成次次開會針對「黑警」,現在傳出中央有意廢除區議會在立法會和選委會的參與,正是針對這種本末倒置的亂象。
回歸經濟發展主導
選舉改革的輪廓漸漸出台,有意見認為將令參政的門檻大增。高人說,回歸以來政治不斷開放,但得來的結果不是人和政興,而且禍亂不斷,法治備受衝擊,專業精神被政治侵蝕,現在中央要出手,就是要令政治異化的情況急降溫,重回香港作為經濟城市的本意。
齊秀峰
架勢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