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大大考察武漢全球矚目

內地傳媒報道,國家主席習近平到武漢考察,為醫護和民眾打氣。消息傳出,不少港商都稍鬆一口氣,因為習大大到武漢,被理解為控制疫情的里程碑,對備受中國生產牽動的全球產業鏈,都是個好消息。

控疫有成利全球產業

習大大到武漢的消息周初開始流傳,外界解讀為武漢是新冠肺炎最先爆發的城市,感染遠比其他地方嚴重。最高領導人到疫區考察,顯示防疫攻堅已經到了最核心關鍵,反映對管控的信心。從最近內地公布的數據,湖北境外的感染已大幅下降,不少省份無再發現新症,這與外界解讀武漢之行是一致的。

內地管控疫情,除了涉及公眾衞生,同時影響全球民生經濟。為了嚴控病毒傳播,內地嚴厲限制人流,令到春節後的復工受到影響,雖然早前中央已經開始爭取啟動生產,但範圍仍然有限,故此全球不少企業都因為缺少中國的工業產品,有營運中斷的威脅。

與內地毗鄰的香港,自然難逃影響。有建造業人士就說,春節至今內地建材來港仍未回復正常,現時主要是使用先前儲落的存貨,若然稍後未能補充,就有可能要停工,這就影響到工友們的收入,日後項目的落成日期,都很有機會被阻遲。如果習大大現身武漢視為抗疫階段性成功,未來內地生產應會加快恢復,對股市以至全球經濟都是好消息。

中國式封城不易仿效

新冠肺炎在全球擴散,成為考驗各國的試題。先進國家如日本、南韓、意大利等都有點被殺個措手不及。美國很早就對中國封關,但依然未能完全阻截病毒入侵。現時各國都參考中國封城的嚴厲手段應對,但能否成功仍是未知之數。

各先進國家雖然是在中國之後才應對疫情,但仍然沒有十足把握,主要是體制不同。很多平時對中國指指點點的評論員,現在都坦言要其他國家做到高效管控,迅速調動資源其實絕不容易。中國式的行政效率在處理危機和應對突發性大事時,有其體制上的優點。

在中國疫情最惡劣的時期,曾經為復工安排費盡腦筋,部分評論員又把矛頭指向內地,質疑復工是只顧經濟。直至內地的生產半停頓,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浮現,威脅世界各地的物資供應,這些唱高調的評論才收斂起來。

凸顯制度上各有優點

過去一、兩年,中美的產業競賽表面化、白熱化,識者視之為兩種體制的較勁。西方的自由市場模式,有其彈性和優點,中國的規劃發展,同樣有過人的長處。兩種制度本來是橙與蘋果,很難直接比較,然而,有些人硬是要用主觀的偏好評彈好壞。不過,無論批評者怎樣說,內地經過數十年的開放改革,今日能成為第二大經濟體,與全球經濟環環相扣,密不可分,角色和貢獻不容抹煞。這個發展過程是一步一腳印,這種硬功夫打造出來的實力,始終不是用有色眼鏡就可以遮蓋的。(齊秀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