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民情不能假手於敵

周一港股復市,恒生指數暴跌一千一百點,令平時不留意股市的市民吃了一驚。這次股市急挫,源於沙特與俄羅斯因為減產談判失敗大打油價戰,觸發投資市場大幅波動,與本地因素沒有直接關係。相反,過去周六、日可能因為本地疫情穩定的關係,街上行人明顯增多,像花墟這些市民放假散心的地點,都回復稍為熱鬧的氣氛。

近日市面感覺稍佳

市面近日氣氛略為回暖,政界歸納有幾個原因,最重要當然是本地疫情相對穩定,每天染疫人數維持在兩、三宗,源頭基本上是外來,社區感染處於很低水平。在疫情穩定下,政府宣布局部回復服務,公務員開始正常上班,其他機構陸續跟進,令市民感覺生活有限度回復正常,都對市道有幫助。

另外,由農曆新年至今,港人生活在防疫的陰影下,部分人按捺不住,開始外出透氣消費。政圈中人說,早前《財政預算案》宣布每個成年市民派一萬元,都令大部分人心情好轉。雖然現金還未到手,但心理上都覺得輕鬆了,街上的人似乎笑容都比之前多,所以就算有人聲稱不滿《預算案》,相信真正的實惠措施依然是受歡迎的。

說到政府施政,有建制派人士最近落區派口罩,期間與市民交流,得到的感覺是市民的訴求有時很簡單,只要政府去聆聽,去了解,明白基層的疾苦,肯為他們多走一步,自然可以改善溝通,增加公眾的認同。可惜的是,近年官員往往着重做門面工夫,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結果令市民愈來愈失望。

不能只做門面工夫

這位建制派中人說,他們和市民接觸,知道大家的想法,之後向官員反映,很多時得到的答案卻是這樣或那樣的理由,總之意見不能接受,做法也沒有改善。為甚麼會這樣呢?最開始時可能是官僚主義,後來就變成少做少錯的思維,特別是怕引起反對派批評、質疑,於是就算知道有問題,可以迴避都寧願迴避,造成怠政的現象。

早兩年經濟興旺,政府在各大教育社福等領域大手投入資源,然而,這些政策都不是源自民間,而是為了減低反對或批評的聲音,結果錢花出去了,政府得到的不是公眾的讚賞,而是反對的力量更加壯大,批評的聲音變得比以前還要大。官員因為怕鬧,變得更加被動,形成惡性循環。

反對派以市民或持份者的名義批評,令政府應做而不敢做,最後市民失望,管治失效,他們就有挑戰政權的機會。像《預算案》採取千三億元的逆周期措施,在大部分市民經濟蒙受損失下提出派錢,這是回應了公眾的期望,但反對派一樣可以有他們反對的理由,依然可以發動他們的輿論機器去批評,扭曲社會的觀感。官員如果怕鬧,一味按照他們的意見施政,結果就落得民心背棄,面面不是人的結果。

破壞施政先謀共管

這位建制派直言,回歸以來四任特首,上任時都期望可以伸出橄欖枝,讓社會可以保持和諧。雖然大家的示好程度不同,手法有異,最後都無法如願,所以要做好管治,不能假手於人,要自己謙虛了解民意,再實心實事去做。最近,有人提出在外國政府支持下對香港施行共管,這不是大部分港人想要做的事,卻是反對派現今很希望達成的中期目標。特區領導層如果仍不明白政敵的野心,自己不能夠掌握民情做好施政,最後只會被人帶到崖邊,跌落萬丈深淵。(齊秀峰)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