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在在需財 有錢才好辦事

新冠肺炎宣告在全球大流行,最早出現疫情的大中華區相對穩定。本港除了外地傳入引致的感染,社區傳播暫時似乎未有再發現。疫情曾經一度令香港民眾大為緊張,出現搶購口罩和物資,隨着其他地方出現相若情況,顯示這種反應是人之常情,並非如外媒評論家所說的「失敗國家」徵象。現時,香港和澳門、新加坡幾個亞洲地區,在防控工作上的成績都獲得肯定。

掃口罩出手疏爽

香港防控至今表現不錯,一個原因是經歷過沙士教訓,官民對防治流行病意識較高,在農曆年前新冠肺炎剛惹起關注,市民已經紛紛加強防護。另一方面,本港資源充足,有利對抗疫潮,亦是非常重要的支持,這個優勢在其他國家遇上疫情擴散時就更加突顯。

在抗疫戰開始時,本港出現口罩不足。當時雖然政府仍因為程序僵化未能加快口罩採購,但民間團體已經紛紛出動。有當時曾參與搶購口罩的公職人員坦言,當時港人在國際市場四出採購,出手疏爽,其他地方的買家都很難跟得上,故此口罩價某程度上都是被香港人「買起」。

港人在市場不惜腰間錢掃起口罩,固然有企業為員工客戶撲貨和做生意的考慮,同時也有不少民間義務團體撲貨,為的是支援弱勢社群,所以踏入二月中,各類義務派口罩予有需要人士的活動出現。有團體又特別捐助醫療物資予前線醫護人員,這些社會支援對全民抗疫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到了後期,有購買口罩的義務團體聯盟就建立了共識,購買口罩價格訂在大約四元左右,以免浪擲銀彈。

擲資源頂住疫峰

除了口罩外,其他醫療物資香港都相對充裕,無論是救治病人以至隔離設施,雖然一度緊張,但在籌備後都能相對迅速解決。相比之下,出現傳播稍遲的美國就傳出連檢測試劑都面對不足的說法,或者令不少人覺得意外。

美國是全球最強盛國家,為何出現試劑不足或病人無法入院呢?有經常批評政府的醫生議員就很體諒地說美國採取醫保制度,有時醫療機構都要向錢看。醫療制度不同固然是差異的原因之一,此外,疫症和其他病症不同,一旦擴散影響的人數量會急升,這對任何醫療體系都是極大的壓力,無論甚麼國家都不可能一早做足所有預備,分別只是應變工作是否做得夠快而已。特區政府資源上毋須有太多顧慮,應變就可以更靈活,像在疫症擴散初期,醫管局部分員工採取工業行動,局方立即動員找私人機構協助,又聯絡退休的員工,加班員工有合理的補水,其後還撥出特別津貼讓員工租住酒店,在大量資源輔助下,終於在後欄失火下頂住了壓力高峰期。

財富多網絡發達

由港人在全世界四出採購口罩,到投入不同的資源支援中招市民和緊密接觸者,這些工作固然要有專業知識,同時有緊密的安排,但充足的資源絕對不能缺少。香港能夠有這樣的條件,全靠過去有穩定的營商環境,積聚了龐大的財富,同時建立起全球的物資網絡,只有這樣才能打造了全球最強的醫療體系之一。如果這個基礎被破壞,港人要保障自己的福祉,實在是談何容易。(齊秀峰)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