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輝 - 環保政策離不開成本考量 | 家輝講場

  政府近年大力推動環保,制訂了多樣政策。保護環境我當然支持,惟據這幾年在立法會觀察,該等政策實施往往需要增加大筆開支,比如上年擱置的垃圾收費,就是要市民付鈔買指定垃圾袋;電力公司以天然氣代替燃煤發電,市民難免捱貴電。凡此種種,都離不開成本與負擔的考量。

  現時政府又就飲品膠樽和紙包盒擬訂計劃,要求飲料供應商做好回收安排,包括設立退還點網絡、準備自行或聘用營運者收集廢棄樽盒、提供回贈等,又要呈交定期申報和周年審計報告。

  每個膠樽回贈一毫誘因是否足夠固然存疑,我更加關注供應商需承擔的額外成本。他們日後要負責回贈金額、加印標籤、聘用回收商和審計師等,一旦處理不當或未達政府回收目標,又要被罰款。各項支出疊加,難怪有業界人士估計每年額外開支或高達數千萬元,而新增成本惟有反映在售價上,轉嫁予消費者。

  尤其政府擬訂的法定回收率甚為超現實,如本港2023年膠樽回收率僅約14%,政府首年目標卻是30%;紙包盒回收率現不足1%,政府首年目標卻訂於10%,更不要說法定回收率日後還會遞增。故供應商只能預了被罰,將罰款計入成本內。

  與鄰近地區相比,本港飲品價格本已高出一截,若售價再高,性價比再低,市民只會進一步向網購傾斜。時移世易,跨境消費特別是網購流行,對本地商戶打擊極大。如我多番指出,不少經跨境電商平台運港電器並未遵照本港規定具安全規格證明書、能源標籤或繳付循環再造徵費,不僅可能構成安全隱患,也對本地遵規商戶不公平,類似情況恐怕將來延伸至其他商品。

  歸根究柢,有效推動環保還需要市民自律自覺,當局着力增設回收設施便利市民,才是環保不二之選。

全國政協委員
自由黨主席
立法會議員(批發及零售界)
邵家輝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