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旅業復甦 吸納導賞員做高質導遊
發佈時間:03:00 2025-05-15 HKT

今年五一黃金周錄得110萬旅客訪港人次,創疫後新高,惟業界憂慮未來入境團將持續增加,現時4000名全職導遊不足以應付。因應深度遊近年流行,業界認同《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提出的「導賞員銜接導遊計劃」,吸納擅長深入講解的導賞員,有助緩解人手不足及提高導遊質素,長遠有助本港旅業朝「深度遊」發展。現時有年輕導賞員修讀導遊相關課程,希望未來「考牌」入行,成為專業導遊。有學者指,清真旅遊潛力無限,惟要先解決相關語種導遊不足的情況。
剛過去的五一黃金周假期,5日內錄得91.9萬人次的內地旅客訪港,當中3.3萬人次參加逾900個內地旅行團前來;相關旅行團數量較去年增加60%。旅遊業指,上述數字雖未恢復疫情前近100萬人次的高峰,但反映旅遊業漸漸復甦。不過按勞福局推算,至2028年旅遊業人力需求增至21.5萬人,但人手短缺介乎9000至1.4萬人,業界憂慮行業人手不足,有礙旅業復甦。
旅行社東主陳先生指,本港旅遊業正處轉型期,昔日全盛時期每日訪港旅行團逾300個,疫後回落至100至200多個。近年「深度遊」流行,他指傳統旅行團數量減少,即使「成團」亦要加入文化、歷史及生態遊元素,本港亦湧現一批擅長深入講解的導賞員,而導遊與導賞員各有所長,前者擅長打理行程,並作基本講解;後者則欠管理行程的技巧和經驗,若能吸納導賞員成為導遊,或鼓勵現役導遊進修相關知識,有望突破導遊人手不足的困境。
是否入行視乎前景及報酬
至上月底,本港共有5375名持牌導遊,但香港旅遊業僱員總會理事長林志挺指,相關數字並不準確,因不少已退休的導遊仍有續證,憂數字出現「水分」。他稱,現時全職「帶團」的導遊不足4000人,雖然五一期間錄得900多個內地團訪港,但因近年訪港旅行團逗留日數有變,由過去5日4夜改為3日2夜,甚至2日1夜,故不少導遊可於5日假期內連接2團,致導遊不足的問題未有表面化。
現役導遊欠缺文化生態知識
林認為,近年深度遊普及,影響所見現時入境旅行團亦以觀光為主,並加入歷史、文化及生態等元素,相信長遠有助提升本港旅遊業質素及導遊水平。不過他提到,現役導遊普遍欠缺文化旅遊、生態旅遊的專門知識,相反近年冒起的導賞員正好能填補不足。去年底《旅遊業發展藍圖2.0》提到推出「專項專牌」,就文化旅遊、生態旅遊等個別範疇,獨立簽發相關領域的導遊牌照,盼能緩解問題。
資深導遊浩然指,過去購物團當道,曾鬧出強逼購物的負面新聞,令導遊形象「插水」,加上疫情時封關旅業冰封,令導遊行業前景不明,種種原因下近年缺年輕人入行,加劇青黃不接的問題。《藍圖2.0》亦提出「導賞員銜接導遊計劃」,他認同吸納導賞員成為導遊有助解決問題,但對《藍圖2.0》預期每年有100人透過銜接計劃獲取指明導遊牌照有所保留,「問題是旅遊業是否吸引到導賞員願意『入行』,成為導遊?」
導遊培訓課程 半數銀髮族
導賞員「阿魚」現時正參加導遊培訓課程,希望完成課程後參加考試,取得導遊的專業資格。她現時從事導賞的相關工作,但指導賞工作注重講解,但要深入淺出,引起參加者共鳴,而導遊則是管理行程及其他交通食宿安排,兩者並不相同,但若能學習導遊技巧,可以為日後加入旅遊業工作留後路。不過,她坦言,最終是否入行做導遊,關鍵視乎旅遊業前景及報酬。
數年前,阿魚參加社企「街坊帶路」的「社區導賞員」培訓而加入導賞員行列,其後多次參加西貢海藝術節的導賞服務,啟發對導遊的工作的興趣。她指,現時20名導遊培訓課程的同學中,年輕人及退休人士各佔一半,前者本身有正職,主要是希望了解導遊工作而報讀,從而探索成為導遊的可能性。她稱,銀髮族同學出於對社區或歷史古蹟的熱愛而加入導賞工作,參加導遊培訓學習「帶團」技巧,對「入行」意欲不大。
對有年輕導賞員願意「考牌」成為導遊,林志挺表示歡迎,但指現時導遊培訓課程修讀時間長,全日上課達20天,時數合共逾150小時,學費逾8000元,更要進行50小時戶外考察,對在職人士構成一定困難,建議作出彈性處理。據了解,現時有部分導遊培訓課程是平日夜晚上課,戶外考察則安排於周六及周日,方便在職學員。林亦指,可嘗試吸納大學學歷者成為導遊,但建議容許豁免上導遊理論課及相關考試,而戶外考察及「旅遊車上實習」等因涉及實務操作,應要完成相關考試及取得及格成績。
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講師陳駿輝亦指,深度遊旅行團人數較少,雖然收費較高,惟恐暫未足以為旅行社提供穩定的客源及收入。他估計,未來旅行社會繼續舉辦及接待入境旅行團,但須在行程中增加觀光元素,並同時加強推廣及發展深度遊,如強化個別具獨特性的歷史、文化及生態遊行程,作為本港獨一無二的特色行程。
近年港府大力推動清真旅遊,特首李家超正率團出訪中東,陳駿輝指,預期來自中東及東盟國家等新興市場的清真旅客將會大幅增加,可望成為未來主要訪港客群。他指,該批旅客中,特別是中東旅客多是家庭式外遊,雖因宗教,對飲食及生活習慣上有特別要求,但屬高消費客群,可望為旅遊業帶來新機遇,促業界早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