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企ESG意識進步顯著
發佈時間:03:00 2025-05-08 HKT

ESG理念已成為衡量企業長遠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在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三大面向中,「社會」層面被視為企業與社群建立信任與共融關鍵,關乎企業如何積極回應員工、消費者與社群需求,達至共融共贏。此外,政策推動和資本市場關注,亦使香港企業ESG意識和訊息披露顯著進步,其中普華永道報告發現,去年香港ESG指標披露完整度達到「Well-Disclosed」上市企業比例躍升至超過9成。當監管與披露日趨完善,如何持續改善及實踐成為重要課題。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崔永康表示,早於1980年代,聯合國發展經濟學家Sir Richard Jolly提出「以人本面向作調整」(Adjustment with a Human Face)理論,主張將社會影響考量納入經濟調整計劃,強調一系列支援性項目作為社會安全網作用,確保經濟增長政策惠及人類福祉和企業公平發展。
將人本原則轉成可操作方案
在1990年代初,國際社會開始關注「人類安全和福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1994年的《人類發展報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s)首次提出「人類安全」(Human Security)概念,強調安全保障對象應該包括社會和個人,涵蓋其健康、幸福,以及對各種威脅應對。報告指人類安全實現,需要政府及各「公私」角色共同參與和合作。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民生保障安全網和社會保障安全網,能夠為人民提供更充分的生活質素保障,也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重大意義。
直至現今,在「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及「人文」相關實踐方面,國際社會及民間正通過ESG資訊披露、評級體系和企業實踐,轉化為可操作方案。企業亦從「表面承諾」轉向實質能力提升,呼應理論對「能力清單」量化的需求,推動當代ESG的「S」實踐正轉向雙向價值創造。
商業競爭力提升同步前進
「社會」指標的發展是一個反饋式循環,當企業積極投資和實踐,不僅是對社會價值和責任的實現,也將在市場上建立新競爭力。近年香港商界對ESG關注度持續上升,香港品牌發展局在2024年7月發表《香港企業ESG發展現狀與動向調查分析報告》顯示,近9成公司對ESG關注程度呈「上升」或「顯著上升」趨勢,而大多數企業並非採取單一途徑,而是傾向於從多個角度入手,在環境、社會責任及企業管治三大領域推行8至10項改善或強化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從實踐項目數量來看,業界推行ESG時較關注社會責任及企業管治兩個領域;尤其是在「社會」方面,超過6成企業致力於改善人事管理、關愛員工、支持慈善、建立和諧工作環境、強化職業安全與健康,以及改善業務夥伴關係等,體現出「以人為本」的價值觀。
香港理工大學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過去兩年積極推動大學與民間合作,鼓勵企業通過ESG實踐來推動可持續發展。中心舉辦了多場論壇和工作坊,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與星島新聞集團合辦的「ESG認證嘉許禮暨永續發展論壇2024」。另一個計劃是理大聯合港鐵「EmpowerZ」計劃,為非華語人士及殘障人士職場技能培訓提供更多機會並加以研究,為未來的社區投資項目提供參考。
理大與企業攜手 推動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科技創新不僅改善企業的效率和營運,亦可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引擎。有關應用正作為撬動社會價值的槓桿,轉化為有形與無形的「社會基礎設施」。以「騰訊技術公益」為例,依托AI、數碼化平台、大數據領域的創新應用,開展一系列推動社會關懷、教育支持、小微企業扶助、非遺傳承等社會項目。
ESG實踐為企業創新技術發展提供了新思路,上述實踐除解決技術問題外,也可以聯通社會群體、履行社會責任,藉由創新思維將「技術工具」與「社會責任」雙向激活。依靠創新科技,彼此孤立的項目可轉化為精準的社群生態支持系統,也讓即時、透明的「社會」項目成為現實。當企業將數據、演算法與人文關懷深度融合,社會責任便能超越道德敘事,轉化為企業驅動可持續發展的動力。